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骨折后为什么要“打钉”?

骨折后为什么要“打钉”?

曾玉峰 兴文县中医医院
2025年03月26日 2320 海报 复制链接

骨折后,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会让骨头慢慢愈合,但这个过程需要骨折端保持稳定,才能让新骨逐步生长,并最终恢复坚固的结构。在轻微骨折中,比如没有移位的骨裂、部分儿童骨折,可以通过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让骨头自行愈合。但如果是移位严重、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或骨折不稳定,仅靠外固定是远远不够的,可能导致骨折错位愈合、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这时候,就需要手术内固定,用特殊的金属材料固定骨折部位,使骨头维持正常解剖结构,促进更快、更稳定的愈合。换句话说,“打钉”是为了让骨头长得更稳、更准、更快,避免反复损伤,减少并发症,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骨折打的是什么钉

在骨折手术中,医生使用的“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通钉子,而是专门用于骨折内固定的医疗级金属植入物,这些内固定物的形状、材料和功能各不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钢板+螺钉固定

这种方式适用于长骨骨折(如股骨、胫骨、肱骨)、关节周围骨折及部分复杂骨折。手术时,医生会将断裂的骨头对位,然后在骨折部位放置钛合金或不锈钢材质的钢板,再用螺钉固定钢板,使骨头保持稳定。

这种固定方式稳定性高,能很好地维持骨折端对位,适合骨折后需要早期活动的患者,比如髋部骨折的老年人。但它需要切开皮肤进行手术,恢复期可能较长,术后需要进行适当康复训练,以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

2.髓内钉固定

髓内钉是一种长条状的金属固定物,通常用于股骨、胫骨、肱骨等长骨骨折。手术时,医生会在骨头的一端钻一个小孔,将钉子植入骨髓腔内,使其像“支架”一样固定骨折部位。

髓内钉的优势在于:

强度高,能承受较大的压力,特别适合需要早期负重的患者;

手术切口较小,对骨膜和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

愈合后恢复快,患者可以较早进行康复训练。

但髓内钉固定也有局限性,比如不适用于某些关节内骨折,而且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在钉子植入处感到不适。

3.克氏针固定

克氏针是一种细长的不锈钢针,多用于儿童骨折、小型骨折或手指、手腕等细小骨骼的骨折。它通常通过皮肤外穿出一部分,待骨折愈合后取出。

克氏针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适用于生长中的儿童。但因为针的一端可能会露出皮肤外,因此术后要注意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骨折术后钉子会一直留在体内吗?

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是:这些金属固定物要不要取出来?如果不取出来,会不会影响健康?其实,这取决于不同的情况:

可以终身不取:如果金属植入物没有引起不适,骨折愈合良好,且不会影响关节活动,固定物可以终身留在体内,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钛合金等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不易发生排异反应,即使长期存在也不会危害健康。

需要取出:有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术后6个月至2年内取出钉子,例如:

1.年轻人或儿童,因为骨骼仍在生长,固定物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金属植入物引起不适,比如天气变化时出现疼痛、钉子位置影响肌腱或关节活动;

3.出现感染或过敏反应,金属植入物可能会引发局部炎症或过敏,需要取出;

4.运动员或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或工作的人,可能会因金属植入物摩擦周围组织而产生不适。

骨折术后如何促进愈合?

手术后的骨折愈合并不仅仅依赖钉子的固定,患者的术后护理和康复同样关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负重:医生会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患者何时可以开始负重。过早负重可能导致骨折移位或延迟愈合,而过度保护则可能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因此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训练。

均衡饮食:骨折愈合需要蛋白质、钙、维生素D、维生素C等营养素,建议多吃鱼、蛋、奶、瘦肉、坚果、深色蔬菜,同时适量晒太阳,促进钙吸收。但要避免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品,因为这可能影响骨骼代谢。

康复训练:术后适当的功能训练能预防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早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避免长期不动导致关节粘连或肌肉无力。

结语

骨折“打钉”是一种科学、安全、成熟的治疗方法,它能有效帮助骨折端稳定愈合,避免畸形愈合和功能受限。现代骨科技术不断进步,合理的内固定方式不仅可以缩短康复时间,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果你或家人遇到了骨折,一定要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科学护理,才能尽早恢复健康,重回正常生活!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骨折打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