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时,“一针见血”的秘密:护士告诉你采血的那些小技巧
在医院的检验科或采血窗口,我们常常能看到护士们熟练地进行采血操作,不少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些护士能“一针见血”,而自己却总担心采血不顺利?其实,采血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护士的技术,还与血管状况、采血前的准备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就由经验丰富的护士为大家揭秘采血的那些小技巧。
一、血管选择有讲究
“一针见血”的关键第一步是选对血管。通常来说,上肢的肘前区静脉是采血的首选部位,比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这些静脉管径较粗、位置表浅、走行相对笔直,而且周围组织少,不易损伤神经和动脉,采血时不仅容易刺入,还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血管选择就需要更细致。比如儿童,他们的血管较细,通常会选择手背或足背较直的小静脉;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且可能存在动脉硬化,这时会优先选择较粗、充盈度好的静脉,避免选择弯曲、细小的血管,以防采血时血管破裂。
另外,护士在选择血管时,还会观察血管的充盈度。如果血管不明显,可能会通过轻轻拍打血管上方的皮肤,或让患者握拳、松拳几次,来促进血管充盈,便于更准确地定位。
二、进针手法是关键
选好血管后,进针手法堪称采血成功的关键所在。专业护士会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左手拇指绷紧患者皮肤,牢牢固定血管;右手持针,将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15°-30°夹角,以稳、准、快的手法迅速刺入。当操作者感受到轻微“落空感”时,意味着针尖已精准抵达血管腔,此时轻缓回抽针栓,见回血即可固定针头,开始采血操作。
进针角度与力度的把控,直接决定采血成败。若角度过大,针尖易穿透血管,损伤深层组织;角度过小,则可能仅划破表皮,导致采血失败。进针力度同样讲究“恰到好处”,既要保证针头顺利穿透血管壁,又需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血管损伤,影响后续采血与患者恢复。
三、采血前的准备不可忽视
要想让采血过程更顺利,充分的采血前准备至关重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息与情绪调节:采血前一天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身体疲劳容易引发血管收缩,进而增加采血难度。同时,要尽量保持平和心态,过度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肌肉紧绷,给采血带来阻碍。感到紧张时,不妨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
2.空腹要求把控:针对血糖、血脂等需空腹检测的项目,患者务必严格遵循空腹标准,通常空腹时间以8 - 12小时为宜。但要注意,空腹时长不宜超过12小时,否则身体处于饥饿状态,不仅可能造成血液浓缩,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会降低血管充盈度,增加采血操作的难度。
3.着装选择建议:采血当天,建议穿着宽松、便于穿脱的衣物,尤其是袖口部分不宜过紧。过紧的袖口不仅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还会给护士的操作带来不便,进而影响采血效率。
四、采血时的配合很重要
采血过程中,患者的默契配合是实现“一针见血”的重要保障。护士进行皮肤消毒时,手臂需保持静止状态,切勿随意晃动;消毒完成后,切忌用手触碰消毒区域,防止二次污染。待进针时,应按照护士指导轻缓握拳,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手臂肌肉紧绷、血管形态改变,进而增加穿刺难度。
若在采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冷汗等不适症状,务必立即告知护士。医护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采取干预措施,全力保障采血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五、采血后的正确护理
采血结束后,正确的护理能防止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淤青等情况。护士拔针后,患者要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在穿刺点上方按压3-5分钟,按压时不要揉擦穿刺部位,因为揉擦会使局部血管再次出血,导致淤青。按压的力度要适中,以能止血为宜,力度过大可能会引起疼痛,力度过小则无法有效止血。
采血后24小时内,穿刺部位不要沾水,以免感染。如果出现轻微的淤青,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几天后会自行消退;若淤青面积较大或伴有疼痛,可以在24小时后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青消散。
总之,采血“一针见血”是护士专业技术与患者积极配合的结果。了解这些采血小技巧,不仅能让我们对采血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还能更好地配合护士完成采血,为准确的检验结果打下良好的基础。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让大家在采血时更加从容,也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