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病时如何不“添病”?家属必读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生病住院本就是一件令人身心疲惫的事,而亲朋好友的关心和陪伴,无疑是患者战胜疾病的一剂“心理良药”。但你知道吗?探病虽然是出于善意,如果方式不当,却可能带来“反效果”——将病菌带进病房、将医院细菌带回家。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场所,交叉感染的风险不容小觑。为了守护患者、保护自己,学会科学探病,真的很重要。
为什么说探病也要讲“防控”?
医院是收治各种疾病患者的地方,尤其集中了一些抵抗力差、感染风险高的人群,比如手术后患者、慢性病患者、老人、儿童等。同时,医院中可能存在多种致病微生物,有些对普通人影响不大,但对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威胁。
另外,探病者也可能携带感冒病毒、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无症状也可能传播。一旦交叉感染,轻则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引发并发症甚至造成院感暴发。
因此,医院对探病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非“人为设置障碍”,而是保护患者、家属和医护三方安全的重要措施。
探病六大“防线”:每一步都不能省
一、防线一:病了不探,感冒也不例外
如果你近期有发热、咳嗽、咽痛、腹泻、皮疹等症状,无论轻重,都建议暂停探病计划。很多病毒传播力极强,哪怕是“轻微感冒”,也足以让抵抗力低的患者陷入危险。
二、防线二:遵守探视时间与人数限制
各大医院都有明确的探视制度,比如每日固定探视时段、每位患者限制探视人数、特殊病区限制进入等。请提前咨询病区护士或查看医院告示,按规则进行,切勿自行闯入。
这不仅是尊重医疗秩序,更是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防线三:入病房前,必须“洗净双手”
无论是普通病区还是ICU入口,洗手和手消毒都是入内“必修课”。人手每天会接触无数物品,隐藏大量细菌病毒,用酒精消毒液或流水洗手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要记住:干净的手,是探病人最好的“见面礼”。
四、防线四:口罩戴好,减少飞沫传播
无论你有没有症状,在医院走动和探病时都应规范佩戴医用口罩。尤其是在秋冬流感季,口罩可以有效阻隔飞沫传播,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重要屏障。
探病过程中不要摘口罩说话、吃东西,也不建议贴近患者耳边讲话,以免近距离飞沫接触。
五、防线五:避免握手、拥抱,少带物品
很多人探病时会情不自禁地握住病人的手、给一个鼓励的拥抱,但这在医院并不安全。身体接触是最容易传播细菌的方式之一。
同时,也不要携带过多私人物品进入病房,如包包、水果篮、衣物等,以免将细菌带进带出。食品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要带油腻、生冷、难消化或不洁的食物进入病房,患者的肠胃在疾病状态下更脆弱。
六、防线六: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为宜
探病不是陪聊,应简洁明快、带着温度,但不打扰休息。长期逗留不仅容易引发疲劳,还会造成空气不流通、人员聚集增加感染风险。
合理时间探视,既照顾情感,又不添麻烦,是更成熟的表达方式。
特殊人群探病要格外注意
儿童:14岁以下儿童因免疫力尚不健全,不建议进入病房探视。医院中一些病原体对儿童影响更大,一旦感染后果严重。
孕妇:怀孕期间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也应尽量避免进入医院探病,特别是流行病高发季节。
慢性病患者、术后病人:应尽量避免接触多人,减少接触环节,如必须探病,应全程做好口罩、手卫生等防护措施。
探病回家后,也别“放松警惕”
不少人探完病觉得“任务完成”,却忽视了回家后的“最后一关”:
1.回家先洗手
2.更换衣物,必要时换洗外套
3.探视后不立即接触家中老人、婴幼儿
4.如进入过传染病区,回家后可用75%酒精擦拭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
这些小动作,看似麻烦,实则是预防院感传播的“关键环节”。
理解医院探视管理,是现代公民应有的健康素养
疫情之后,越来越多公众开始关注“公共卫生”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医院探视管理的严格化,是社会健康意识进步的体现。
医院不是普通公共场所,它是治病救人的场所,更是抵抗病毒的“第一战线”。探病者的自律和配合,能极大地帮助医院维护安全秩序,也是对病人最实际的关心。
用理性呵护感情,用科学表达关心
探病本是亲情的传递,但方式不当却可能成为传播的桥梁。愿我们都能从今天开始,在关爱的同时,多一份科学素养、多一点防护意识,让“爱”更安全,让“陪伴”更有力。
如果你无法亲临探望,不妨写张贺卡、打个电话、发段视频,也许比“去病房转一圈”更让病人安心。
真正的关心,不在距离,而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