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孩子手脚长疱疹?先排除手足口病

孩子手脚长疱疹?先排除手足口病

吴琼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41页 2527 海报 复制链接

"医生,您看孩子手上脚上长了好多小疹子,是不是出水痘了?"在儿科门诊,常有家长带着手足起疱疹的孩子焦急询问。其实,春季和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以手脚和口腔的特殊疱疹为"信号"。家长若能及时识别其特点,就能早发现、早护理,避免病情扩散或延误治疗。

一、手足口病的"典型疱疹三连"

手足口病的疱疹有着鲜明的"定位"和"长相",总结起来就是手心、脚心、口腔出现小米粒大小的疱疹,这三个部位的症状往往同时或先后出现,形成独特的"疱疹三连"。

手心和脚心的疱疹多分布在手掌、手指侧面及足底、脚趾间,刚开始是红色的小斑丘疹,很快变成半透明的小水疱,直径约2~5毫米,像小米粒一样,数目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这些疱疹最特别的地方是不痒、不疼、不结痂,周围有一圈淡淡的红晕,摸起来略凸起,一般不会破溃流水,1-2周后会自行消退,不会留下疤痕。

口腔内的疱疹则多藏在咽峡处,初期是小红点,很快变成灰白色的小疱疹,孩子会因为疼痛而拒绝吃饭、流口水,甚至哭闹不止。家长可以让孩子张开嘴巴,用手电筒照亮口腔仔细观察,若发现这种"红底白顶"的小疱,结合手脚的疱疹,就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

多数患病孩子会伴随低热(37.5-38.5℃),少数孩子可能不发烧,仅表现为疱疹症状。除了这些典型部位,少数孩子的臀部、膝盖也可能出现零星疱疹,但数量较少,不会像水痘那样全身蔓延。

二、与水痘"划清界限",避免误判

很多家长容易把手足口病和水痘混淆,其实两者的疱疹特点有明显区别,掌握这些差异就能快速区分。

水痘的疱疹"从头到脚"遍布全身,包括头皮、面部、躯干,甚至生殖器部位,而且疱疹会经历"小红点→水疱→破溃→结痂"的过程,伴有明显的瘙痒感,孩子会忍不住抓挠,容易留下疤痕。而手足口病的疱疹集中在手脚和口腔,其他部位很少出现,且疱疹不痒,这是最关键的区别。

从伴随症状来看,水痘多为中度以上发热(38.5℃以上),发烧1~2天后才出疹;手足口病则常是低热或不发烧,疹子和发烧可能同时出现。另外,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而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两者的治疗和护理重点也不同。

如果孩子身上的疱疹又痒又多,遍布全身,那更可能是水痘;若疱疹集中在手脚口,不痒且伴轻微发烧,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就更大。当然,最终确诊需要医生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史判断,但家长掌握这些区别,能在就诊时给医生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家庭护理的"三个关键"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孩子症状较轻,居家护理就能顺利康复,但家长要做好三件事:隔离防护、症状护理和病情观察。

隔离至少1周是必须的,因为患病孩子的唾液、疱疹液、粪便都含有病毒,要避免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玩具、餐具要单独清洗消毒(可用开水烫洗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家长接触孩子后要彻底洗手,防止病毒传播。

针对口腔疼痛,可给孩子吃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牛奶、米汤、果汁,避免辛辣、酸性或过硬的食物刺激溃疡;饭后用淡盐水或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手脚的疱疹无需特殊处理,不要挑破,只需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给孩子穿宽松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即可。

更重要的是密切观察病情,虽然多数孩子预后良好,但少数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可能出现重症表现,如持续高热不退(超过3天)、精神差、嗜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这可能是病毒侵犯神经系统或心肺的信号,需立即送医院就诊,不能拖延。

四、预防大于治疗,做好这几点

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预防是关键。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避免让孩子吃手、咬玩具;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进行消毒;接种手足口病疫苗(针对肠道病毒71型)能有效降低重症风险,建议6月龄至5岁的孩子及时接种。

当发现孩子手脚和口腔出现特殊疱疹时,家长先别慌,对照"不痒、有红晕、集中在手脚口"的特点初步判断,若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确诊。记住,早隔离、早护理,既能让孩子舒服些,也能保护身边的其他小朋友。手足口病不可怕,正确识别和应对,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病程,健康成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足口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