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正在危害你的家人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正在危害你的家人

蔡学文 浏阳市镇头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7月30日 46页 2510 海报 复制链接

"全家都查出幽门螺旋杆菌" 的体检报告在门诊愈发常见。幽门螺旋杆菌(Hp)寄生胃部,不仅诱发胃痛、胃溃疡,更是胃癌I类致癌原。其家庭聚集性极强,我国约50%感染者都是通过家庭成员间传播感染。掌握传播途径、做好防护,才能守护全家健康。

一、幽门螺旋杆菌:藏在家庭中的“隐形传染者”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特殊细菌,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传播。家庭作为密切接触的场所,成了它传播的重灾区:

共餐时的“共享风险”:我国传统的合餐制让细菌有机可乘。当感染者用筷子夹取盘子里的食物时,唾液中的细菌会污染食物,进而进入其他家庭成员的口腔。研究显示,经常共餐的家庭,成员感染率比分餐家庭高出3倍。

喂养中的 “爱心隐患”:很多家长习惯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婴幼儿,或用自己的筷子给孩子夹菜,这种看似亲密的举动,却会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直接传给免疫力较弱的孩子。数据显示,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与父母感染状态高度相关,父母均感染者,孩子感染风险达60%。

生活细节传播漏洞:感染者用过的餐具若未彻底消毒,残留细菌会污染餐具;卫生间清洁不彻底,粪便细菌可能经手接触进入口腔;共用牙刷、漱口杯等个人用品,也可能造成交叉感染。

二、感染后:全家都可能出现的“健康警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并非立即出现严重症状,但长期潜伏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持续损伤。家庭成员若出现这些信号,需高度警惕:

反复胃痛、反酸:细菌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胃酸,导致餐后胃痛、空腹时反酸烧心,尤其在吃辛辣或油腻食物后加重。

消化不良、口臭:胃动力被影响后,食物消化变慢,容易出现腹胀、嗳气;细菌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出氨类物质,形成特殊的“幽门螺旋杆菌口臭”,刷牙也难以消除。

儿童的特殊表现:孩子感染后可能没有典型症状,但会出现反复腹痛(尤其是肚脐周围)、食欲不振、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不好”而延误检查。

慢性胃病的“催化剂”:长期感染会引发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少数情况下会进展为胃溃疡,甚至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证实,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癌风险降低约40%。

三、科学防护:切断家庭传播链的关键措施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在家庭中传播,需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这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推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

这是阻断口-口传播的核心手段。家庭用餐时,每道菜配备专用公筷公勺,夹菜时先用公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里,再用私筷食用。尤其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更要坚持这一习惯,避免“一筷夹到底”的传统用餐方式。

做好餐具消毒与清洁

感染者的碗筷应单独清洗,并用沸水煮沸15~2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的“高温消毒”模式,确保杀灭残留细菌。擦桌子的抹布要定期用消毒液浸泡,避免擦拭时造成二次污染。

纠正不良喂养习惯

坚决杜绝“嚼食喂饭”,给孩子准备单独的餐具和食物,用专门的辅食剪将食物剪碎,而非用嘴咬碎。给孩子夹菜时,务必使用公筷,避免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接触孩子的餐具。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尤其照顾婴幼儿前、处理食物前要彻底清洁手部。个人用品如牙刷、毛巾等要专人专用,定期更换,避免共用。

高危人群及时筛查

家庭成员中若有人确诊感染,其他成员(尤其是12岁以上家人)应及时做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这是一种无创、准确的检测方法,只需口服试剂后吹气即可完成检查。儿童若有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测。

四、感染后的应对:全家同治是关键

如果家中有人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千万别大意——这种细菌具有极强的家庭聚集性,一人感染,全家都可能面临风险。自行用药或只治疗个别成员往往效果不佳,反而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增加后续治疗难度。科学应对的关键在于"全家同治":所有家庭成员应同时接受检测,感染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完成10~14天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并在停药4周后统一复查。研究显示,未全家同步治疗的家庭复发率高达70%,而坚持全家同治可将复发率控制在5%以下。特别要注意的是,14岁以下儿童若无症状可暂不治疗,但出现胃痛、食欲下降等症状时,必须由儿科医生制定专属方案,避免滥用抗生素。

请记住,只有全家齐心协力阻断传播链,才能真正守护好每个人的胃部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幽门螺旋杆菌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