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吞咽困难的患者如何安全进食?

吞咽困难的患者如何安全进食?

罗敏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5年04月30日 17页 1568 海报 复制链接

吞咽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一项看似简单却极为复杂的生理活动,涉及口腔、咽部、食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运作。然而,在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下,如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头颈部肿瘤术后等,吞咽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吞咽困难(Dysphagia)。吞咽困难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更可能引发误吸、吸入性肺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帮助吞咽困难患者安全、有效地进食,成为护理和康复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吞咽困难?

吞咽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一项自然动作,从喝水、吃饭,到吞咽唾液,它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多数人从未意识到,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涉及口腔、咽喉、食道乃至大脑多个部位的协调配合。然而,当身体某些功能出现障碍时,原本顺畅的吞咽过程可能变得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并不仅仅是“吃得慢”或者“卡了一下喉咙”,它是一种影响进食与饮水的功能障碍。患者可能会在吃饭时频繁呛咳、感觉食物卡在喉咙里,甚至连喝口水都可能引发剧烈咳嗽。在一些更严重的情况下,食物会“走错路”,被吸入气管,诱发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

引发吞咽困难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可能损害控制吞咽动作的神经通路;此外,头颈部肿瘤、口腔或食道的手术也可能影响吞咽功能。而对于一些高龄老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咽部肌肉逐渐退化,吞咽反射减弱,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不畅。

二、如何判断身边人有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家属或照护者眼中,很多人只是觉得“吃饭慢了一点”“容易呛到”,很容易被忽视。其实,身体早已在用一些细节提醒我们:吞咽功能可能出了问题。

你可能会发现,身边的老人或病人在吃饭时频繁咳嗽,尤其是喝水或进食液体时更容易“呛着”;有时候饭还没吃完,声音就变得沙哑,好像喉咙里还有东西没有咽下去。再细心一点观察,会注意到他们吃饭变得特别慢,总是嚼了很久却迟迟不肯吞咽,有时嘴里还残留着未咽下的食物。还有的人会偷偷把食物吐出来,或者选择只吃流质、软食,因为他们知道固体食物让他们难受。

长期下来,这些人可能还会悄悄地体重下降,面容憔悴,但你问他为什么不多吃点,他却说“我吃得挺多的”。其实,他们不是不想吃,而是吃不下、咽不下,甚至怕吃——因为每一次进食都可能带来咳嗽、窒息,甚至是肺部感染的风险。

三、安全进食的实用小技巧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来说,吃饭不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一项需要格外小心的“任务”。为了避免呛咳、误吸甚至严重的肺部感染,日常进食时必须掌握一些实用的小技巧,从姿势、食物选择到进食节奏,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进食的安全与舒适。

进食时的体位非常关键。患者应尽量保持坐立姿势,头部微微前倾,这样能使食物更顺利地通过咽部进入食道,减少“走错路”的风险。切忌仰头、躺着吃东西,这样会增加食物进入气道的可能性。即使在吃完饭之后,也建议保持坐姿至少半小时,以帮助消化和防止食物反流。

食物的质地也需要格外注意。对于吞咽有困难的人来说,软、细、润滑的食物更容易咽下,比如稀饭、蒸蛋、肉末粥等。相比之下,坚硬、干燥或易掉渣的食物,如花生、饼干、干面包片,则很容易引发呛咳,应尽量避免。对于液体,也可以使用增稠剂让其变得略稠,这样能够减缓流速,降低误吸风险。

除了食物的选择和姿势的调整,进食的节奏也要注意控制。一口不要太多,每口都要细嚼慢咽,确认咽下去之后再吃下一口。如果患者本身吞咽功能较弱,建议使用小勺喂食,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一些专门的辅助进食工具,比如带控流装置的防呛杯。

在进食过程中,环境也不容忽视。安静、整洁、无干扰的用餐环境有助于患者集中注意力,避免因为说话、分心而导致吞咽失误。同时,情绪的稳定也很重要,焦虑、紧张或疲劳状态下容易发生吞咽障碍,家属应尽量给予耐心和鼓励。

总之,安全进食不是一件小事,对于吞咽困难的人来说,每一口饭都是与风险的博弈。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注意细节,很多风险是可以有效避免的,让进食重新回归温暖和安心的日常。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吞咽困难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