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消化不良的三大误区

消化不良的三大误区

赵丽娟 通江县毛浴镇卫生院
2024年11月27日 25页 6145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胃部胀满、消化不畅、反酸烧心等症状时,常常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消化不良”。这类不适感其实是消化系统在做出“告警”。如果一味听从网络流传的经验,往往会导致症状恶化或误诊。

误区一:消化不良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

许多人在感到胃胀、烧心、反酸、腹胀等不适时,常常会抱着“忍一忍”、“过两天就好了”的心态,或者直接去药店购买常见的“健胃消食片”来应对。虽然偶尔的、轻微的消化不良确实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但长期或频繁出现的消化不良,绝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小毛病”。

低估消化不良的潜在健康风险,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GERD)、胆囊炎、胰腺炎等、更严重的,甚至是胃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

如果仅仅用“健胃消食片”或“忍耐”来应对,就像是在“给警报器喷漆”,暂时压制了声音,但危险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延误诊断和治疗而错失最佳时机。常见的健胃消食片主要成分多为中药,其作用机制是辅助消化、缓解胀气,对于一些特定的消化不良(如食积、食滞)有一定效果。但是,它们往往无法解决由炎症、溃疡、蠕动障碍甚至肿瘤引起的消化不良。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对胃黏膜产生影响,或者仅仅是缓解了表面的症状,并未触及病根。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识别“警示信号”,如果消化不良持续存在,或者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吞咽困难、呕血、黑便、贫血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根据病因,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治疗方案,而不是盲目自行用药。

误区二:吃太快、吃太多是消化不良的唯一原因。

很多人在发生消化不良后,第一反应就是“我今天吃得太快了!”、“我吃得太多了!”。确实,吃饭过快和过量是引起消化不良的常见诱因,它们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液的正常分泌和食物的充分混合。

然而,将消化不良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吃得快/多”,就如同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了一个单一的变量,从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更根本的因素。例如:

食物本身的特性:油炸、油腻、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及一些粗纤维不易消化的蔬菜,都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辛辣食物、浓咖啡、酒精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适。豆类、洋葱、某些水果(如苹果、梨)中的成分,在肠道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腹胀。此外,含有过多添加剂和人工甜味剂的食品,也可能影响消化。

不良生活习惯: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影响胃肠道正常的生理节律。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精神因素对消化系统有显著影响,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缺乏运动则可能加重消化不良。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审视全面的生活方式,除了关注进食速度和食量,还要审视自己的饮食结构、食物种类、生活作息、情绪状态以及是否有其他不良习惯。建立健康饮食原则:均衡营养,选择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规律进餐,细嚼慢咽。

误区三:肚子胀气一定是消化不良,喝点醋或者吃点益生菌就能解决?

“肚子咕噜咕噜叫,胀气难受,肯定是消化不良了!” 这种想法非常普遍。于是,许多人会尝试喝醋来“帮助消化”,或者直接服用益生菌来“调理肠道”。

首先,肚子胀气并非消化不良的“专利”。引起胀气的原因有很多:吞咽空气过多;肠道产气菌群活跃:某些食物(如豆类、十字花科蔬菜),或者肠道菌群失调,都可能导致产气增多。肠道蠕动减慢,导致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发酵产气。粪便在肠道内堆积,发酵产气。某些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甚至肠梗阻等。

其次,喝醋和吃益生菌并非万能的“解药”。

醋是酸性的,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缓解,但长期或过量饮用反而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酸分泌,甚至引起胃痛。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对某些类型的消化不良(如与菌群失调相关的腹胀)可能有帮助。但如果胀气是由其他原因引起,比如吞咽空气过多或食物不耐受,盲目服用益生菌效果可能有限,甚至某些菌株可能反而加重产气。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到导致胀气的根源。如果你经常胀气,不妨记录下你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并咨询医生,通过科学的诊断来确定原因,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或生活方式调整。

我们应该摒弃“小毛病”的心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去面对。别再让“偶尔的不适”掩盖了潜在的危机,也别再因为“原因片面”的判断而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消化不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