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并发症——血管相关性血栓
在现代医疗中,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为需要长期输液或输注特殊药物的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就像任何医疗手段一样,它也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血管相关性血栓就是其中较为常见且需要我们重视的一种。
什么是PICC置管?
PICC置管是通过外周静脉,将一根细长的导管沿着血管插入,最终使其尖端位于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处。这样一来,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中心静脉,避免了药物对外周小静脉的刺激,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比如,对于癌症患者,需要长期输注化疗药物,PICC 置管就能很好地解决频繁穿刺和药物刺激性强的问题。
血管相关性血栓是怎么回事?
血管相关性血栓,简单来说,就是在PICC置管的过程中或置管后,血液在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成块,堵塞了血管。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液在血管里顺畅流动,就像河流里的水。但当PICC导管进入血管后,就如同在河流中放置了一根异物。导管可能会刺激血管内皮,使血管内膜变得不那么光滑。这时候,身体里的凝血因子就像“维修工人”一样,会聚集到受损的血管内膜处,试图进行修复。如果这个“维修”过程过度,就会形成血栓。另外,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比如长期卧床、患有某些恶性肿瘤、肥胖以及高龄等。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液流动速度会变慢,就像河水流动变缓容易淤积泥沙一样,血液中的成分也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
血管相关性血栓有哪些表现?
1、肢体肿胀:血栓堵塞血管时,血液回流受阻,引起肢体肿胀。通常,受影响的肢体比正常肢体粗,按压后凹陷恢复慢。例如,置管手臂可能比另一只手臂粗。
2、疼痛: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置管侧肢体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是轻微的胀痛,有的则是较为剧烈的疼痛。疼痛的部位通常在血栓形成的血管周围,活动肢体时疼痛可能会加剧。
3、皮肤温度变化:血栓部位的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和代谢产物堆积导致炎症反应,使皮肤温度升高。然而,若血栓严重阻断血液供应,皮肤温度会降低,变得冰凉。
4、皮肤颜色改变:皮肤可能发红或发紫,红因血液淤积血管扩张,紫则因血液含氧量低。不及时处理,颜色可能加深,甚至出现水疱。
如何预防血管相关性血栓?
1、适当活动:置管后,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可以多做握力球运动缓慢握紧-放松,每日3-4组,每次10~15分钟。这样可以促进手臂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瘀滞。另外,每天进行适量的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防止导管移位或脱落。
2、正确冲管和封管: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可使冲管溶液在导管和导管附近血管内形成小漩涡,冲尽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减少药物在局部血管的滞留,减轻了对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刺激,同时形成正压防止血液回流到导管内形成血栓。患者和家属要了解冲封管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3、监测与早期识别: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或颜色改变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4、保持适度水分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避免血液黏稠。
血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这是治疗血管相关性血栓的常用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阻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并促进血栓的溶解。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溶栓治疗:对于一些血栓形成时间较短、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可以直接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等并发症,所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在医生的密切监护下进行。
导管处理:如果血栓与导管有关,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拔除导管。对于一些轻微的血栓,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可以保留导管;但如果血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就需要及时拔除导管,以避免血栓脱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等。
PICC置管为患者带来了诸多益处,但血管相关性血栓这一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患者和家属要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出现疑似血栓的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