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麻醉不只是“打一针”,背后门道多着呢!

麻醉不只是“打一针”,背后门道多着呢!

黄勇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麻醉科
2025年04月09日 31页 2544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医院的手术室里,患者安静地躺在手术台上,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手术即将开始。这时,麻醉医生登场,看似简单地给患者“打一针”,患者便进入了无知觉状态,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但实际上,麻醉远非“打一针”这么简单,在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与精妙的操作门道。

麻醉的发展历程:从冒险尝试到科学保障

麻醉的历史,是人类不断探索减轻痛苦的历程。早期,人们为了缓解手术疼痛,采用酒精、鸦片等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痛觉,但效果不稳定,且风险极大。1846 年,乙醚麻醉在波士顿麻省总医院成功实施,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开端。此后,氯仿、笑气等麻醉药物相继被发现并应用。随着医学的进步,麻醉方式从单纯使用麻醉药物,发展到多种技术联合应用,从仅凭经验操作,转变为依靠科学监测和精准调控,麻醉逐渐成为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麻醉的类型:各有千秋,精准适配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让患者意识消失,如同进入一场深度睡眠。麻醉医生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也不会知晓手术的进行。这种麻醉方式常用于大型手术,如心脏搭桥手术、脑部肿瘤切除术等。因为在这些手术中,需要患者长时间保持安静不动,全身麻醉能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不过,全身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麻醉医生需在围手术期密切监测和处理,以保障患者安全。

2: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身体特定部位,阻断神经传导,使该部位失去痛觉。常见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表面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涂抹或喷洒在黏膜表面,常用于眼科、耳鼻喉科手术,如眼部检查、咽喉部异物取出等。局部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的组织内,适用于小型手术,如脂肪瘤切除、皮肤清创缝合等。神经阻滞麻醉则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传导,可用于四肢手术等。局部麻醉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保持清醒。

3: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腔,药物逐渐扩散,产生麻醉效果。这种麻醉方式常用于剖宫产、下腹部及下肢手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则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麻醉起效迅速。椎管内麻醉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同时减轻下半身的疼痛,但也可能出现低血压、头痛等并发症,需要麻醉医生及时处理。

麻醉前评估:全方位考量,定制方案

麻醉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他们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用药史,还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通过这些评估,麻醉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对麻醉的耐受程度,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对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麻醉医生会在术前与其他科室医生会诊,共同优化患者的身体状况,降低麻醉和手术风险。

麻醉中的监测与调控:守护生命体征,维持稳定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时刻守护在患者身边,通过各种先进的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异常,麻醉医生会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当患者血压下降时,麻醉医生可能会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提升血压;当患者呼吸抑制时,会及时进行呼吸支持,确保患者的氧气供应。此外,麻醉医生还会根据手术的进展和患者的反应,精确调控麻醉深度,既保证患者在手术中无痛,又避免麻醉过深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麻醉后的管理:持续关怀,促进恢复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的工作并未结束。他们会将患者送到麻醉恢复室,密切观察患者的苏醒情况,及时处理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对于采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麻醉医生会帮助患者尽快苏醒,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在患者返回病房后,麻醉医生还会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结语

从麻醉的发展,到多种麻醉方式的应用,再到围手术期的全面管理,麻醉学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复杂的技术。麻醉医生凭借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的手术安全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