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得了荨麻疹怎么办?教你科学应对

得了荨麻疹怎么办?教你科学应对

胡帅文 湘潭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25年08月06日 43页 970 海报 复制链接

皮肤突然冒出一团团红肿发痒的风团,像蚊子咬过却蔓延更快,抓挠后还会连成一片 —— 这很可能是荨麻疹找上门了。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虽不致命,却能让患者坐立难安。

一、先学会识别荨麻疹的 “真面目”

荨麻疹最典型的表现是风团:皮肤表面突然出现的红色或苍白色隆起,大小不等,小如米粒,大如手掌,边界清晰,伴有剧烈瘙痒。这些风团来去匆匆,通常在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这是与其他皮肤病的重要区别。

但并非所有皮疹都是荨麻疹。比如接触性皮炎,皮疹只出现在接触过敏物质的部位(如戴手表处、贴膏药处),消退慢且可能出水;荨麻疹性血管炎的风团会持续 24 小时以上,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虫咬皮炎则是单个散在的红色丘疹,中心可能有叮咬的小红点。

二、判断急慢性,找准病因是关键

荨麻疹根据其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类型。区分这两种类型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如果风团症状反复发作的时间累计少于6周,那么就可以判定为急性荨麻疹;相反,如果风团症状的反复发作时间超过6周,那么就属于慢性荨麻疹的范畴。

急性荨麻疹的发作通常“来有明确”的原因。比如,患者可能是因为食用了海鲜、坚果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或者是使用了某些特定的药物,如抗生素(例如青霉素)或退烧药(例如布洛芬)。此外,感冒发烧后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受到刺激,也都可能成为急性荨麻疹的诱发因素。举个例子,有些人在吃完小龙虾大约1小时后,会突然感到全身不适,皮肤上迅速冒出大量的风团,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由食物过敏所引发的急性荨麻疹案例。

相比之下,慢性荨麻疹则显得更为“狡猾”和复杂,因为它常常与身体内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密切相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状态等,都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潜在诱因。除此之外,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如冷热刺激、摩擦压力等,也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的发作。更有甚者,有些患者即使进行了全面的过敏原检查,也仍然无法找到确切的发病原因,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之为“特发性荨麻疹”,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三、出现症状,先做这几件事

发现风团后,别忙着抓挠,先做好这几步:

记录风团变化:观察风团是否在 24 小时内消退,这是区分荨麻疹与其他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回忆近期经历:近几周有没有吃新药、特殊食物?有没有感冒喉咙痛?有没有接触过花粉、动物毛发?这些信息能帮医生快速找病因。

避免抓挠和刺激:抓挠会让皮肤释放更多过敏物质,加重瘙痒。用凉毛巾轻轻擦拭或冷敷,能暂时缓解不适。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喉咙发紧、头晕心慌,可能是发生了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必须立即就医,这种情况多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生,千万别拖延!

四、需要做哪些检查?

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不用做复杂检查,医生根据症状和病史就能诊断。但出现这些情况时,需要进一步检查:

怀疑感染时:查血常规、C 反应蛋白,看看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比如感冒后出现的荨麻疹,可能是感染引起的,治疗感染后荨麻疹也会好转。

怀疑过敏时:可做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明确过敏原。但要注意,过敏原检测不是万能的,结果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慢性荨麻疹患者:建议查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排查幽门螺杆菌,这些潜在问题可能是荨麻疹反复发作的 “幕后黑手”。

五、科学治疗,别走进这些误区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 “对症止痒、去除病因”,但很多人存在误区:

误区一:一痒就用激素类药膏:激素类药膏能暂时止痒,但长期用会导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轻度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副作用小,每天一片就能控制症状。

误区二:查不出过敏原就不治疗:即使找不到病因,规范用药也能控制症状。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服用抗组胺药,逐渐减量,不能自行停药。

误区三:忌口越多越好:盲目忌口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只有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时才需要避免,比如吃虾后肯定发作,就暂时别吃;如果不确定,没必要盲目禁食。

荨麻疹虽常见,但科学应对才能少受罪。出现症状别慌,先观察记录,及时就医,规范用药,多数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回归正常生活。如果是慢性荨麻疹,别心急,与医生密切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才能摆脱瘙痒困扰。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荨麻疹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