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成为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虽然现代医学在其治疗方面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独特的防治体系,其强调整体观念,认为骨质疏松的发生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紧密相关。本文章将详细科普中医的防治方法,希望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骨骼健康。
1. 骨质疏松的症状
(1)疼痛
患者可能经常感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多为弥散性且没有固定的痛点,在长时间站立、久坐、弯腰或运动后疼痛会加剧,这种持续性的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日常活动受限,如穿衣、行走、上下楼梯等动作变得困难。
(2)脊柱变形
随着病情的进展,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椎体的压缩变形,这是由于椎体压缩性骨折所致,它多发生在胸腰椎交界处,尤其是第11、12 胸椎和第1、2 腰椎,当椎体发生骨折后,会导致脊柱的生理弧度发生改变,从而出现驼背,使胸廓畸形,进而引起心肺功能下降,这也就说明,患者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3)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轻微外力就可导致骨折发生,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腕部、椎体、髋部等,椎体骨折会引起剧烈疼痛,甚至导致截瘫;而髋部骨折更是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为髋部骨折后患者长期卧床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
2. 骨质疏松之发病机制
(1)肾虚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表明肾骨髓之间有着紧密的生理联系,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空虚,易出现腰膝酸软、行动困难等表现。
(2)脾虚
脾气健运,则气血充足,能滋养骨骼,若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致使骨骼失养,而且脾虚会导致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浊内阻于经络,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和骨骼营养。
(3)血瘀
大多因年老脏腑衰退,气血虚衰,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在这种情况下,会加重骨量丢失,同时,血瘀常伴有疼痛症状,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腰背疼痛等,多与血瘀有关。
3. 日常防治小妙招
(1)食疗
①肝肾阴虚型:枸杞羊肾粥,需准备枸杞30 克、羊肾 1 个、大米 100 克。将羊肾洗净,切成小块,再与大米、枸杞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至粥熟即可。
②脾肾阳虚型:杜仲山药粥,杜仲10克、山药50克、续断10克、糯米80克。先煎续断、杜仲,去渣取汁,山药去皮切丁,将糯米与山药一同放入锅中,倒入药液,加适量水,煮成粥状,具有补肝肾、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
③肾虚血瘀型:桃仁粥,桃仁10克,生地10克,粳米100克,桂心粉2克,红糖50克。将桃仁浸泡后去皮弃尖,与生地二药洗净后加入适量冷水,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熬,30分钟后,除去药渣,将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煮粥。粥熟后加入桂心粉、红糖。
(2)运动疗法
①有氧运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因为运动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得以通畅,有利于骨质的增强,经常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代谢水平,为骨骼的健康奠定基础。
②耐力运动:如果能每天坚持举哑铃、靠墙深蹲、高抬腿等运动,有助于提升人体的元气,元气充盈则骨骼强健,促使骨密度增加,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老年朋友可以适当降低强度,量力而行,关键是长期坚持,增强身体耐力。
③冲击性运动:如跳绳、打羽毛球、跳跃练习等,这些运动在落地时会给骨骼带来一定的冲击力,刺激骨组织的代谢,加速骨形成,提高骨量,对于青壮年和绝境的女性朋友,可以每天进行这几种项目,能更好的预防骨质疏松。
④民族传统健身项目:这种运动相对温和,适用于所有人群,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加强自身的协调能力,还可以让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对骨骼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
中医防治骨质疏松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防治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提高骨骼质量,减少骨折的发生风险,同时,中医防治方法注重预防,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希望大家积极践行这些措施,提升整体的身体素质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