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 专家谈中医护心之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已接近3亿人,且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这一数据犹如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心脑血管病这颗“不定时炸弹”正潜伏在身边,尤其到了秋冬季,低温刺激、血液循环变慢等因素,让它的“爆炸”风险大幅增加。听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张鸿婷如何解读冬季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要点和实用的护心指南。
常见的心脏病秋冬易“作乱”
张鸿婷主任指出,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病主要有以下几种,需重点关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秋冬季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容易引发心肌缺血、缺氧,进而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心律失常与房颤 秋冬季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容易影响心脏电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其中房颤较为常见,患者会出现心跳不规则、心慌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血栓、中风等并发症。
原发性高血压 秋冬季气温低,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出现波动,尤其是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难控制,进而增加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
心功能不全 老年人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冬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高发,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出现这些症状别忽视,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心脏疾病发作前往往会有一些信号,张鸿婷主任提醒,一旦出现以下常见症状,需提高警惕,这可能是心脏在“报警”:
胸闷、胸痛 这是心脏疾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觉胸部发闷,像压着一块石头,同时可能伴随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如压榨样痛、刺痛等,疼痛可能会放射至肩背部、颈部等部位。
心慌、心跳异常 在没有进行体力活动、情绪也没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心“突突突”地跳,心跳节奏不规则或过快、过慢,都可能是心律失常、房颤等心脏疾病的表现。
气短、呼吸困难 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喘不上气,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的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睡觉时,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呼吸顺畅,这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的信号。
张鸿婷主任强调,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首先要保持冷静,立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同时服用家中常备的急救药物。若服药后症状仍不能缓解,需及时呼叫120,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家中备好急救药,关键时刻能“救命”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家中备好急救药至关重要,在紧急情况下能为救治争取宝贵时间。但张鸿婷主任特别提醒,急救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自身病情,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随意购买和使用。常见的急救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速效救心丸 含服可快速缓解冠心病心绞痛。
丹参滴丸 能活血化瘀,可用于心绞痛预防与急救。
硝酸甘油片 扩张冠脉缓解心绞痛,但低血压患者慎用。
需定期检查药效,将药物放在易取处并告知家人用法。
冬季护心有妙招,这些实用方法要牢记
除了药物治疗,冬季日常生活中的护理和预防也非常重要,张鸿婷主任为大家分享了以下实用的护心方法:
注意保暖 外出护好头、颈、手、脚,室内温度保持18-22℃,避免温差过大。
合理饮食 清淡为主,少摄入高脂、高胆固醇、高盐食物,多吃蔬果,控制食量。
适当运动 选择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前后注意保暖。
调节心态 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通过听音乐、交流等缓解压力。
定期体检 老人及有家族史者,定期查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早发现早治疗。
冬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只要掌握科学防治方法,做好日常护理,就能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穴位按摩
内关穴 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用拇指按揉,每次1-2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能缓解心慌、胸闷,改善心率不齐。

膻中穴 两乳头连线中点。用手掌顺时针轻揉,每次3-5分钟。可宽胸理气,减轻胸痛、气短,适合冠心病患者。

劳宫穴 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指尖处。双手互搓至发热,或用拇指按压,每次1分钟。可清心火、宁心神,缓解心烦、心慌。

按摩时避开皮肤破损处,力度循序渐进,每日1-2次。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需立即就医,不可仅靠按摩缓解。
食疗方
丹参山楂粥 适用于胸闷刺痛、冠心病者。丹参10g包纱布,与山楂干15g煮20分钟,加米、小米煮30分钟,血糖高不加糖。孕妇、出血倾向者慎用。
黄芪桂圆乌鸡汤 补心气,适合乏力心慌老人。乌鸡焯水,与黄芪15g、桂圆10g、姜枣炖1.5小时。感冒上火停食,糖尿病人少放桂圆。
茯苓莲子百合粥 化痰湿,宜胖人、高血脂者。莲子百合泡发,与茯苓15g、大米、燕麦煮40分钟。晚餐吃,痰湿重者配冬瓜。
麦冬银耳雪梨汤 滋阴,治口干失眠。麦冬12g包纱布,与银耳煮40分钟,加雪梨、枸杞煮20分钟。脾胃虚寒加姜,糖尿病人用木糖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张鸿婷主任主张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张鸿婷主任强调,多数心血管病患者不能忽视西药的治疗作用。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冠心病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预防血栓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张鸿婷主任建议及时采取支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