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觉打鼾?别忽视腺样体肥大
很多家长在夜晚哄孩子入睡后,可能会发现宝宝在安静入睡时发出“呼噜噜”的打鼾声。很多人认为打鼾只是睡得香的表现,不以为意。然而,如果打鼾持续存在,甚至伴有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白天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家长就需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作祟。腺样体肥大虽然不是重大疾病,但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若不加干预,可能会影响儿童的面容发育、智力水平以及学习表现。
一、什么是腺样体?为什么会肥大?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是位于儿童鼻咽部的一种淋巴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在儿童时期起到一定的免疫防御作用,可以帮助抵抗吸入的病毒和细菌。然而,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腺样体在青春期后会自然萎缩并逐渐失去功能。
当腺样体因反复感染或过度免疫反应而出现病理性增生时,就会出现“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后,会堵塞鼻咽部的通气通道,造成通气不畅,尤其在夜间平卧时更为明显,导致孩子出现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
二、腺样体肥大会带来哪些危害?
睡眠呼吸障碍:腺样体肥大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常见原因之一。睡眠过程中,呼吸道被腺样体堵塞,造成呼吸不畅,甚至出现呼吸暂停,影响大脑供氧。长期缺氧会影响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智力发展。
面部发育异常:由于鼻腔堵塞,孩子长期用嘴巴呼吸,容易导致“腺样体面容”:上唇变短、上牙突出、咬合异常、脸型变长、鼻唇沟变浅。这种面部发育异常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外貌造成持久影响。
反复感染和耳部问题:腺样体肥大可影响鼻咽部正常引流,使分泌物滞留,增加感染机会,导致反复鼻炎、鼻窦炎。更严重的情况下,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开口,可能引起中耳炎、听力下降,进而影响语言发育。
学习与行为问题:由于睡眠质量差,孩子白天常表现为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甚至表现出多动症状。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和行为发展。
三、家长如何识别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最典型的表现是在睡眠时打鼾,且鼾声较大,伴有憋气、翻身频繁、睡不安稳等症状。但仅凭打鼾并不能确诊腺样体肥大,还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以下几点供家长参考:
孩子长期张口呼吸,白天也不愿意用鼻子呼吸;
讲话有鼻音,说话“哼哼”不清楚;
睡觉打鼾,鼾声不均匀,偶尔憋气;
早上起床口干舌燥、精神不振;
频繁鼻塞、流清鼻涕,易感冒;
有中耳炎史或听力下降的表现;
面部开始出现发育异常迹象,如嘴巴常张开、下巴后缩等。
一旦家长发现上述情况,建议尽快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或儿童呼吸专科就诊,通过鼻咽部内窥镜或影像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腺样体肥大。
四、腺样体肥大一定要手术吗?
很多家长听到“腺样体肥大”四个字就十分焦虑,担心孩子要动手术。其实,并非所有腺样体肥大都需要手术干预,治疗应根据肥大程度、症状严重性以及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来决定。
1. 轻度肥大
如果肥大程度较轻,且无明显睡眠呼吸暂停或其他严重症状,可选择保守治疗,包括:
避免反复感染,注意环境卫生;
控制过敏因素,如尘螨、花粉等;
鼻腔喷药(如激素类喷剂)缓解局部炎症;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中医调理,如针灸、推拿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2. 中重度肥大
若腺样体严重肥大,已导致睡眠呼吸障碍、中耳炎反复发作、听力受损,或影响面容发育时,医生可能建议手术切除。现代“低温等离子消融”或“微创内镜下切除术”技术成熟、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
家长不必对“切除腺样体”过度恐惧,因为腺样体在孩子大一些后本就会自然萎缩,对整体免疫力影响不大,反而长期拖延可能造成更多伤害
总结
宝宝睡觉打鼾可能只是小问题,也可能是腺样体肥大的早期信号。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健康的第一守门人,只有提高对腺样体肥大的认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其带来的长远影响。科学、理性的态度,配合专业医生的判断,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别再忽视孩子的“呼噜噜”,有时候,真正需要关心的不只是孩子的梦乡,更是梦中的呼吸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