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乳腺癌:成因、症状与防治
在我们的生活中,癌症仿佛是一个如影随形的“恶魔”,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乳腺癌,更是成为了众多女性心中的一大恐惧。它就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隐形杀手”,悄然无声地侵蚀着女性的身体。
一、乳腺癌的成因探寻
1.内在因素:基因与激素的“失控”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首先是遗传因素在作祟。大约5%至10%的乳腺癌病例与遗传密切相关,其中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的突变,堪称遗传性乳腺癌的“罪魁祸首”。当它们发生突变时,就如同打开了癌细胞入侵的大门。此外,家族中若有多位乳腺癌患者,那么其他女性成员患乳腺癌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可能是一般人群的二到三倍。
激素水平的失衡也是重要因素。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生长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的过度刺激,就可能引发乳腺癌。比如月经初潮过早(小于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以后)、未生育、晚育以及生育后不哺乳等情况,都可能使女性体内雌激素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2.外在因素: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影响
生活方式和习惯对乳腺癌的发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期抽烟喝酒,犹如给身体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过量饮酒会干扰体内激素平衡,而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害细胞DNA。高动物脂肪饮食、肥胖也与乳腺癌脱不了干系,过多的脂肪会促使身体产生更多雌激素。睡眠不足、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紊乱,给癌细胞可乘之机。另外,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病风险。
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接受高水平电离辐射,尤其是胸部曾因其他疾病接受过多放射线照射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会明显增高。从事放射技师、矿工、飞行员等职业,长期暴露于有辐射风险环境中的人员,也需要格外警惕。
二、乳腺癌的症状表现
乳腺癌症状多样,需格外留意。乳房肿块是最常见症状,早期多无痛、单发、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不易推动,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乳头和乳晕改变也不容忽视,癌肿临近可能使乳头扁平、回缩甚至凹陷;乳头湿疹样癌会让乳头瘙痒、糜烂。乳房皮肤改变包括 “酒窝征”“橘皮样” 改变、皮肤卫星结节,炎性乳腺癌则表现为皮肤发红、水肿、增厚。非哺乳期乳头溢液,尤其是单侧单孔溢液,要高度警惕。腋窝淋巴结肿大常为病情进展标志,隐匿性乳腺癌有时以此为首发,初期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淋巴结。
三、乳腺癌的防治措施
1.预防:从生活点滴做起
对于那些家族中有多位乳腺癌患者的人群,应尽早开始乳腺定期检查,加强对自身健康的监测。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动物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坚持锻炼,让身体动起来,增强体质。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舒缓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2.筛查:早期发现的关键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对治疗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女性进行定期自我检查,最佳时间是在月经结束后7至10天。用中指和食指的指腹轻轻触摸整个乳房,感受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变化。触摸结束后,还可以对着镜子,仔细观察两个乳房的形状、轮廓是否有改变,乳头是否有溢液、凹陷,乳房皮肤是否有凹陷、水肿、发红等异常情况。对于40岁及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乳腺癌筛查必不可少。
3.治疗:综合手段对抗病魔
一旦确诊为乳腺癌,应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医生会依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根据病情可选择保乳手术或乳房全切手术。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可在手术前、后进行,以缩小肿瘤或防止癌细胞扩散。放疗利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内分泌治疗针对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过抑制雌激素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生长。靶向治疗则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精准打击,副作用相对较小。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女性的健康保驾护航,让乳腺癌不再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