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防治新思路: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的突出、韧带的钙化和椎体骨质的增生等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交感神经、脊髓和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该病是一种中老年的常见病,高发于40~50岁的人群中。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根据颈椎病的症状,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其他型。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如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来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若症状严重,需行手术治疗。中医药在颈椎病的康复及辅助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医针灸更是颈椎病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具有神奇的疗效,为很多患者缓解了痛苦。
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痉证”“痿证”等范畴,中医理论体系认为,颈椎病病位在颈项筋骨肌肉,与督脉、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关系密切,病因多为积劳伤颈,损及肝肾,外邪侵犯,气滞血瘀所致。针灸疗法有着调和阴阳,疏导滞邪,通调经脉等作用,对于气血失和,经脉失畅等证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故而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能产生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及病位炎症吸收,解除痉挛,加强脊柱稳定性,改善疾病造成的头晕、麻木等症状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颈椎病的针灸疗法有体针、浮针、头针、电针、小针刀和灸法。其中,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椎动脉型颈椎病外,其他型颈椎病均可配合艾条灸或温针灸来进行治疗。
颈夹脊穴是治疗所有颈椎病的基础取穴,其定位在颈部,从颈1~7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共14个穴位。采用直刺进针,属于局部取穴,用以疏散颈椎局部气血。对于各型颈椎病,需在以夹脊穴为主的基础上,加减其他穴位进行治疗。
1、颈型颈椎病:该型颈椎病症状较轻,只是表现为后颈部肌肉僵硬、疼痛,尚未影响到神经等系统。取穴主要以颈部夹脊穴为主,或以天柱、百劳、大杼为主穴。如果伴有肩部及肩胛区的疼痛,可加用完骨穴和肩井穴。主要以舒缓颈部肌肉为主要目的,多采用泻法。
2、神经根型颈椎病:该型是在颈痛的基础上,出现一侧或者双侧上肢麻木、疼痛,针刺选穴需要在颈部夹脊穴的基础上,加上相应部位穴位的选择,特别肩髃穴、曲池穴、少海穴、外关穴、后溪穴以及合谷穴需要酌情加减,远端多用泻法。其中肩髃穴需要深刺、直刺才能发挥疗效。
3、椎动脉型颈椎病:这类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迂曲或者狭窄导致,以头晕、头昏为主要症状。取穴应在以夹脊穴为主的基础上,着重天牖穴的应用。天牖穴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此穴横平第4颈椎横突,是椎动脉最容易发生曲折的地方,须轻柔、直刺进针,进针可1.2~2寸,不可过急地提插。另外,还可加用风池、完骨、太阳穴来定眩止晕。
4、脊髓型颈椎病:该型患者病情较重,大多需接受手术治疗,针灸常作为辅助治疗或保守治疗方法。需在颈部夹脊穴的基础上,加用督脉穴位,如风府穴;患者头晕可加用百会、四神聪;四肢无力加用四肢穴位,以解决症状为主。
针灸治疗费用低廉,疗效确切,见效较快,副作用较少,是颈椎病患者的不错选择。但我们还应该知道,颈椎病的发病主要以后天因素为主,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颈椎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中医针灸疗效固然神奇,也需要辅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伤害颈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以改正,避免对颈椎的持续损伤,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