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颌面畸形诊疗指南
牙颌面畸形的根源在于颌骨的发育问题,可能导致颌骨在体积、形状和位置上出现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直接影响到面部的整体外观,包括牙齿排列(咬合)的不正常,以及口腔和颌部的功能障碍。换句话说,正颌外科就是通过手术手段来调整和修复这些异常,以恢复面部对称性,改善咬合功能,提升整体的口腔健康和美观。下面展开聊聊牙颌面畸形诊疗问题。
牙颌面畸形的临床表现
1、“地包天”,也称反颌,尤其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成人患病率大约为15%,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其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上下牙齿闭合时,下排牙齿覆盖在上排牙齿之上。反颌可分为两种类型:牙性与骨性,骨性反颌患者的面部下半部分通常显得较长,从侧面看呈凹陷型。
2、“小下巴”或下颌后缩,表现为面下三分之一部分的高度不足,垂直尺寸显著缩短,侧面观察时呈现凸起的脸型,下巴后缩,看起来像是没有下巴或者下颌偏小,同时嘴唇可能外翻。
3、颜面不对称,也就是偏颌畸形,这是一种超出常规正畸矫正范围的复杂问题,治疗起来更具挑战性。主要特征是一侧面部明显大于另一侧,且牙合平面歪斜,无法仅靠矫治器掩饰。
4、“龅牙”,正式名称为上颌前突,特征是牙齿向前突出,嘴唇可能张开,牙齿排列不整齐,前牙可能存在深覆盖。上颌前突又分牙性和骨性,骨性上颌前突源于上颌发育过度。值得注意的是,上颌前突有时会伴随下颌后缩,使情况加重;而上颌前突也可能与下颌前突同时存在,形成双颌前突。
牙颌面畸形病因
牙颌面畸形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以下是五个主要的触发因素:
1、遗传与发育:面部结构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尤其对于骨性畸形如下颌前突、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和双颌前突等,它们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尽管环境因素也起作用,但出生时的面型基础很大程度上受遗传控制。
2、系统性疾病:儿童时期某些疾病,如佝偻病和垂体性巨症等,可能干扰颌面部的正常发育,造成特定的畸形,如上颌牙弓狭窄、上颌前突等。
3、不良口腔习惯: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如吮指、吐舌、舔牙、偏侧咀嚼等,如果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牙颌面结构的异常发展。
4、功能因素:口呼吸是一个常见的例子,由于缺乏正常的呼吸模式,可能导致上颌牙弓发育受限,甚至形成下颌后缩。其他功能异常,如吮吸、咀嚼、吞咽或颌面部肌肉活动异常,也可能间接影响牙颌面的对称和协调。
5、其他因素:如口腔颌面部创伤和肿瘤等特殊情况,虽然不是最常见的原因,但当这些情况发生时,也可能引发牙颌面畸形。
牙颌面畸形的治疗方法
1、牙齿矫正是一种渐进的过程,通过佩戴定制的固定或隐形牙套,在专业牙医的指导下调整牙齿位置,这个过程可能长达数月至数年。其原理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引导牙齿逐渐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从而解决咬合问题,特别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牙颌面不协调。
2、功能性矫治器是个定制的辅助工具,患者需要按照牙医的指导佩戴并遵循使用规则,可能需要6—18个月的时间。它的目的是帮助引导下颌和周围肌肉的正常发育,从而纠正牙齿和骨骼结构的微小偏差,适用于早期发现和纠正轻微的颌面问题。
3、对于严重的错颌问题,比如骨性前突或反颌,可能需要颌骨外科手术介入。这种手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涉及切割、移除或重塑下颌部分骨骼,手术时间取决于手术复杂性。手术目标在于调整颌骨的比例和功能,术后恢复期间的精心管理对愈合至关重要。
4、正颌手术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手术,采用全麻进行,涉及在口腔内进行精确切割和骨骼重塑,以纠正生长发育异常导致的上下颌骨不对称。手术后,口腔卫生和软食饮食习惯的维护是术后康复的关键。
在决定接受任何治疗前,需寻求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或正畸专科医生的专业意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定期清洁假牙,是预防治疗并发症不可或缺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