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筛:幽门螺杆菌要赶尽杀绝?
“体检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是不是离胃癌不远了?”门诊里,常有患者拿着化验单焦虑不已。幽门螺杆菌(简称 HP)被 WHO 列为“一类致癌因子”,确实与胃癌密切相关,但并非唯一“凶手”。胃癌发生是 HP 感染、遗传、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关联与区别才能科学应对。
一、HP感染:胃癌的“重要推手”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里“定居”的细菌,它像个“破坏者”,通过以下方式增加胃癌风险:
破坏胃黏膜屏障:HP会分泌尿素酶、毒素,让胃黏膜出现炎症(慢性胃炎),就像用砂纸反复摩擦胃壁,时间长了会形成糜烂、溃疡;
促进癌前病变:长期炎症刺激下,胃黏膜会从“正常”→“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前病变),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研究显示,HP感染者的胃癌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6倍;
协同其他因素:HP就像“催化剂”,会让高盐饮食、吸烟等致癌因素的破坏力翻倍。比如爱吃腌菜的人若同时感染HP,胃癌风险会增加12倍。
但别恐慌:感染HP的人里,最终发展为胃癌的比例不到1%。就像携带流感病毒不一定会生病,多数人能与HP“和平共处”,只有少数人会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走向癌变。
二、根除 HP:能降低胃癌风险,但不是“万能保险”
既然HP是致癌因子,那是不是发现后必须“赶尽杀绝”?答案是:高危人群建议根除,普通人群需权衡。
这些人必须根除HP
根据我国指南,以下人群感染 HP 后,建议及时做根除治疗:
有胃癌家族史(一级亲属患胃癌):遗传背景让胃黏膜更脆弱,HP的破坏力会被放大;
已出现癌前病变(如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此时根除HP能“踩刹车”,降低癌变概率(研究显示可降低50%以上);
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HP是溃疡的主要病因,根除后能促进愈合,减少复发;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炎药:这些药物会损伤胃黏膜,HP感染会加重损伤,增加出血风险。
三、胃癌发生:HP只是“多因素拼图”的一块
即使根除 HP,也不代表“高枕无忧”。胃癌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即使无HP感染,风险也比普通人高3倍。
不良饮食习惯:高盐饮食(每天吃盐超10克)直接损伤胃黏膜;腌菜、咸鱼中的亚硝酸盐在胃里转化为致癌物;暴饮暴食、不吃早餐让胃“疲劳”,降低抵抗力。
吸烟与饮酒:香烟尼古丁抑制胃黏膜修复,酒精(尤其是高度白酒)直接刺激胃黏膜,增强 HP 致癌作用。
慢性胃病未控制:胃息肉、肥厚性胃炎等疾病长期不治疗,会向癌前病变发展,HP感染“雪上加霜”。有患者根除HP后仍每天喝半斤白酒、吃腌肉,3年后查出胃癌,说明只杀HP不改变习惯,风险仍在。
四、胃癌早筛:比“杀 HP”更重要的防癌手段
对付胃癌,“早发现”比“杀 HP”更关键。胃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中晚期 5 年生存率不足 30%,早期通过内镜手术治愈率超 90%。
以下人群建议从 40 岁开始做胃癌早筛:感染 HP 且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吃高盐、腌制食品,吸烟饮酒;有胃息肉、胃溃疡等病史。早筛首选胃镜检查(每 2 - 3 年一次),害怕普通胃镜可选无痛胃镜。有患者通过胃镜发现 0.5 厘米早期胃癌,术后 8 年未复发,称“胃镜比任何防癌药都管用”。
五、日常护胃:减少胃癌风险的“基础课”
无论是否感染HP,做好这些事都能降低胃癌风险:
低盐饮食: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腌菜、酱肉,多吃新鲜蔬菜(如西兰花、大蒜,含抗癌成分);
规律进餐: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或空腹喝酒,让胃有规律地“工作休息”;
戒烟限酒:吸烟会让胃黏膜血流减少,酒精会直接损伤黏膜,两者都是胃癌的“帮凶”;
保持好心情:长期焦虑、压力大会降低胃黏膜免疫力,就像让“守城的士兵” 懈怠,HP等病原体更容易趁虚而入。
结语: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危险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发现感染后,高危人群及时根除,普通人群不必过度恐慌;根除后保持健康习惯,定期做胃癌早筛。就像开车要系安全带(根除 HP),更要遵守交通规则(健康生活 + 早筛),才能远离胃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