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疼痛管理:麻醉医生在术后康复中的角色

疼痛管理:麻醉医生在术后康复中的角色

李冬琴 广西田东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2025年01月08日 53页 2225 海报 复制链接

外科手术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 不可避免会造成机体的创伤, 以及随之而来的术后疼痛。手术后的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情绪、睡眠和术后康复。临床手术麻醉作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要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期,也要认识到完善的术后镇痛是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麻醉医生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术后疼痛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由手术创伤引起,表现为切口疼痛、肌肉紧张、牵拉痛等。这种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睡眠质量,延缓康复进程。此外,术后疼痛还可能导致患者不敢进行深呼吸、咳嗽等动作,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不敢活动,增加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术后急性疼痛还有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麻醉医生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角色

麻醉医生在术后疼痛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负责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还参与术后疼痛评估、制定疼痛管理方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等工作。

1. 疼痛评估

麻醉医生会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评分法、疼痛问卷表、面部表情量表等,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 制定疼痛管理方案

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麻醉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这包括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确定给药方式和剂量、制定非药物治疗措施等。例如,对于轻度疼痛,可以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局部麻醉药;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或其他强效镇痛剂。同时,物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措施也被广泛应用于术后疼痛管理中。

3. 调整治疗方案

在术后疼痛管理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麻醉医生会考虑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此外,他们还会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和疼痛缓解情况,逐步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以促进患者的自主康复。

三、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策略

1.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是指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或不同的镇痛方法实施镇痛,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例如,可以使用阿片类药物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提高镇痛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此外,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2. 预防性镇痛

预防性镇痛是一种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法。通过在手术前或手术后早期使用镇痛药物,可以预防疼痛的发生或减轻疼痛的程度。例如,在手术前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手术后早期可以使用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类等药物治疗,以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

3. 患者自控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的剧烈程度而自己控制给予(麻醉医师)预设剂量镇痛药液的镇痛方法。与临床传统肌注给药方法相比,患者自控镇痛给药起效快,无需等待医务人员的处方和药物准备;用药量相对少而获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减少了副作用;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治疗之中,增强了信心和依从性,有利于康复。

4.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是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向患者介绍疼痛的原因、镇痛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向患者介绍一些疼痛控制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5. 心理支持

手术后的疼痛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通过心理疏导、鼓励和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术后疼痛,促进康复进程。

四、结语

目前疼痛已成为“第五大生命体征”,“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力”,麻醉医生通过准确的疼痛评估、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策略,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同时,患者也应积极参与疼痛管理过程,遵从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治疗计划,共同为术后康复努力。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疼痛管理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