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1中医骨科--探寻骨折治疗的自然之道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当下,骨折治疗往往被快速复位、手术固定、机械康复等技术所指导。但是在千年传承的中医体系当中,骨折治疗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强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手法复位、药物调理、功能锻炼等无创的方式,积极激活人体自我修复能力,让骨骼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顺利愈合。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治疗方式,不仅在历史长河当中守护着人类的健康,也在当代医学语境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一、溯源:中医骨科的千年求索
中医对骨伤的认识源自新石器时代,先民在这一过程中已经了解使用草木茎叶包裹自己的伤口,并且固定断裂、移位的骨头。《黄帝内经》当中奠定了中医骨科的理论基础,提出肝主筋、肾主骨的力量,将骨折看作为筋骨、气血、脏腑协同才能完成的重要疾病。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当中,记载了关于骨折的治疗方法,并且开创了内服药与外治法结合的先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当中详细记录了骨折复位的“相度形势”原则,强调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错位方向来灵活调整治疗手法。明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首创悬吊复位法,从而治疗脊柱骨折,相比较于西方的治疗方式提前600多年。传承千年的治疗智慧,形成了中医骨科“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四大原则,相较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的是,中医更加关注功能复位,也就是在保障肢体功能恢复的基本前提下,通过自然应力的方式引导骨骼快速愈合,避免过度干预而损伤患者身体气血循环。
二、破局:中医骨科的治疗密码
当现代影像学清晰地显示出骨折断端的移位之后,中医骨科医生的双手将会成为重要的诊疗工具。通过手摸心会的方式感知骨骼错位的细微变化,使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挤提按、摇摆触碰的正骨方式,在医患配合的呼吸节奏当中完成骨骼复位。看似神秘的手法,实际上蕴含着生物力学的精准计算,例如前臂骨折之后,医生会利用肌肉牵引的生理应力,通过旋转手腕的方式网尺桡骨恢复到正常的位置,避免切开复位对骨膜血管造成的损伤。
复位之后的固定同样展现出自然的智慧,西医常用的钢板螺钉虽然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可能导致应力遮挡问题,也就是骨骼由于缺乏应力刺激而萎缩。中医小夹板固定术则是更加巧妙,使用柳木、竹片等弹性材料,根据肢体曲线来定制夹板,使用三根布带固定,不仅可以限制骨折端的异常活动,也可以保留肌肉收缩期间的纵向应力,让骨骼在动中求稳的环境中生长。
内服外敷的中药则是中医骨科治疗期间的修复方式,在骨折发生初期,此时患者气血淤滞,需要使用三七、红花、桃仁等药物组成活血汤,促进局部对血肿的吸收能力。中期筋骨失养,此时可以加入续断、骨碎补、自然铜等补肾强骨的药材,加速成骨细胞的分化。后期则是以黄芪、当归、熟地调理气血,避免长期制动而导致脾胃越发虚弱。外用的跌打药、壮骨散通过透皮吸收的方式,能够直接作用于患处。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这些中药能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同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为骨折愈合营造“活血-生新-塑形”的良性微环境。
结论:
从甲骨文当中的“骨”字写法,再到CT影像当中的三维重建,人类对骨折的认知与修复能力开始不断升级,但是中医骨科始终守护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人体就是最精密的修复工厂。作为医生,主要使命就是成为合格的工程师,而不是粗暴的施工队。当使用夹板代替部分钢板,使用手法复位减少切开造成的创伤,使用中药调理替代过度消炎时,不仅在治疗骨折,同时也是在理解健康的本质,那就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能力,也是人体在损伤之后依旧具备的自我更新智慧,中医让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退后一步,学会让身体按照造物主赋予的规律进行修复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