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中毒到底多严重?
日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以下简称“褐石培心幼儿园”)发生的幼儿血铅异常事件引发关注。依据当地联合调查组发布的通报,铅的来源系该园后厨人员通过网络平台购买的彩绘颜料,颜料稀释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包装明确标示不可食用。联合调查组发布的通报显示,经对食品留样等223份样本检测,褐石培心幼儿园2份样本检验不合格,一份为早餐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一份为晚餐留样的玉米卷肠包,两份留样铅含量分别为1052毫克/千克、1340毫克/千克,均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食品污染物限量0.5毫克/千克的标准。
多位家长介绍说,最晚2024年8月起,这两种食品就出现在幼儿园的菜单中。该幼儿园每周都会制作色彩鲜艳的餐食,由老师拍照发到家长群中。目前,西安中心医院已有近200名褐石培心幼儿园的幼儿住院治疗。血铅正常的幼儿中,一些刚入园几天,一些只在园内吃早餐。部分2024年7月毕业的孩子中,血铅浓度也检测出在50~100微克/升。
7月8日,儿童铅中毒防治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学教授颜崇淮在上海接诊了一名来自褐石培心幼儿园的幼儿,确诊其为铅中毒,已安排患儿住院治疗。颜崇淮说,患儿的X光片中出现了“铅线”,说明患儿属于慢性铅中毒,铅的摄入可能已持续数月。
多位专家介绍,儿童铅中毒,超过九成都是吃进去的。对于正在发育的儿童,铅中毒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治疗?
显著危害神经系统
刘刚是一所“双一流”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长期研究儿童铅中毒问题。他说,铅是一种慢性神经毒物,在人体内存在的时间可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可作用于血液、骨骼等多个系统,对儿童危害最显著的是神经系统。
公开资料显示,生长期儿童一旦摄入铅,其中枢神经系统会遭受不可逆的损伤。根据2006年卫生部发布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连续两次静脉血铅水平达到或超过100微克/升,即为高铅血症;达到或超过200微克/升,即被认定为铅中毒。依据具体数值,铅中毒分为轻度(200~249微克/升)、中度(250~449微克/升)和重度(450微克/升及以上)。儿童铅中毒通常伴有一些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如腹部隐痛、便秘、贫血、多动、易激惹等。
颜崇淮介绍,近年来全国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已降至约20微克/升。3至6岁儿童的铅吸收率为30%至50%,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全身血量大约为1升,只需摄入极少量的铅,就可能导致血铅水平超标。2023年,发表在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污染研究》上的一篇研究提到,比起成人,儿童对铅的吸收率达到42%~53%,但排出体内铅的能力仅为成人的三分之二,约有三分之一的铅滞留于人体。由于儿童对铅的吸收强、排泄弱的特点,更容易发生铅中毒。
刘刚介绍,血液中的铅处于动态变化中,血铅水平只是一个瞬时指标。对处于生长期的儿童而言,血液中的铅会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由于神经元再生能力极弱,尤其是在胚胎期和0至3岁这一神经发育敏感期,铅暴露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此外,铅会抑制大脑突触连接,影响儿童的短期记忆力。但这类影响在血铅水平下降后可能部分恢复。
刘刚介绍,一部分铅会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骨骼中,以不溶于水的磷酸铅形式存在,相对稳定。但随着新陈代谢加快,或在发生骨质疏松等情况下,磷酸铅可能转化为磷酸氢铅,并逐步释放进入血液。“人体内超过九成的铅储存在骨骼中,但是高剂量铅对骨骼的具体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他建议儿童在血铅水平降至100微克/升以下后,定期进行血铅检查。
褐石培心幼儿园每学期会举行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一位曾于今年4月参观幼儿园后厨的家长说,她当时看到后厨贴有添加剂标签。园长当时解释,厨房只使用两种添加剂:小苏打和酵母。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表示,根据通报内容,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铅中毒事件的本质是非法添加,与食品添加剂无关。目前,国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不含铅,按照规定使用不必恐慌。对幼儿园来说,使用食品添加剂应更加谨慎。
脱离铅源是第一原则
刘刚介绍,儿童铅中毒的危害取决于血铅浓度和暴露时间。脱离铅源是第一原则,对于高铅血症和轻度中毒的儿童,只要停止接触铅源,血铅水平通常会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中度中毒儿童可以通过补充高纤维和高蛋白饮食辅助恢复,如果中毒水平达到重度以上,就需要在医生介入下,进行驱铅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王哲说,目前针对铅中毒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螯合剂二巯丁二酸。通过摄入牛奶、鸡蛋等食物进行高蛋白补充,疗效并不确切。
2006年卫生部出台的《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试行)》提出,应对中度和重度铅中毒儿童进行脱离铅污染源、卫生指导、营养干预、驱铅治疗四项干预措施。其中,驱铅治疗是通过驱铅药物与体内铅结合并排泄,以达到阻止铅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但有研究认为,排铅过程可能导致儿童体内微量元素失衡,并增加肾负担的风险。
“低剂量、长周期的血铅异常更应警惕。”刘刚说,从毒理学角度来看,铅没有绝对的安全值,任何水平的铅暴露都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目前,中国将高铅血症的标准设定为100微克/升,这只是一个相对可接受的参考值。若血铅长期维持在此水平附近,也应引起重视,并尽早查明生活中的铅源。
国际上对于血铅安全值有更严格的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10月发布的《铅暴露的临床管理指南》,当血铅浓度达到或超过50微克/升,就应查明铅暴露来源,并采取措施减少或终止接触。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则将儿童的血铅参考值设定为35微克/升。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0~6岁儿童血铅参考限值标准》征求意见稿,将50微克/升作为儿童铅暴露导致血铅偏高的参考限值。但至今,这一参考限值标准未正式发布。
刘刚介绍,目前在我国,铅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环境中。尽管含铅汽油自2000年起已被淘汰,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持续十几年甚至更久。随着污染水平的下降和监测数据的积累,他认为,未来,我国对血铅安全的标准有望进一步收紧。(应受访者要求,刘刚为化名)
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一事件再次将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舆论风口。大家现在疑惑的是: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违规使用添加剂,是有人故意为之还是疏忽导致?孩子们的症状已持续数月,却一直未被发现,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追问。
此外,令人担忧的是,涉事幼儿园的实际控制人名下在当地拥有多家幼儿园,是否普遍存在类似问题?当地应扩大排查范围,避免更多儿童受害。
此次事件公开曝光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反应虽迅速,但多名儿童出现症状已有多时,有的甚至已持续数月,却一直未被发现。人们不禁要问,日常的食品安全监管和巡查机制是否存在缺位或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也有待回答。
目前,当地已成立由相关专家和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开展流调溯源、医疗保障及调查处置等工作。此外,当地表示对负有监管责任的相关部门将严肃追责。其他相关调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这些举措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园本应是守护童年的净土,不应沦为健康隐患之地。此次血铅异常事件,背后有无存在幼儿园利益至上、管理混乱,相关部门监管松懈等问题,公众对这些问题保持高度关切,亟待一一查清。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证食品安全是幼儿园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必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个孩子远离健康威胁,这是不可践踏的底线。(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