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如何与宫颈癌和卵巢囊肿做‘朋友’?了解它们,预防胜于治疗”
在女性的健康旅程中,宫颈癌和卵巢囊肿宛如两个潜在的“不速之客”,随时可能威胁女性的身体健康。然而,若能深入了解它们,将其视为需要熟知的“朋友”,并做好预防措施,便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守护自身健康。
宫颈癌:揭开神秘面纱
认识宫颈癌: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其主要病因是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HPV病毒有200多种亚型,其中最常见的15种高危型HPV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分别是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型。当高危型HPV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后,病毒的基因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进展为宫颈癌。
预防宫颈癌
接种HPV疫苗: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有二价、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它们分别针对不同亚型的HPV。二价疫苗主要预防16、18型HPV,四价疫苗在二价基础上增加了对6、11型低危型HPV的预防,九价疫苗则能预防更多的高危型HPV。建议9 - 45岁的女性根据自身情况,尽早接种HPV疫苗,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例如,9 - 14岁未发生性行为的女性,接种两剂次即可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15 - 45岁女性则需接种三剂次。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也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应从21岁开始进行筛查。21 - 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TCT);30 - 65岁的女性,每5年进行一次TCT联合HPV检测。若检查结果异常,需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通过定期筛查,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宫颈癌至关重要。避免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保持单一性伴侣并使用安全套,可减少HPV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吸烟,因为吸烟会削弱身体免疫力,增加HPV感染及宫颈癌发生的风险。此外,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抵御病毒入侵。
卵巢囊肿:了解其真面目
认识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或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可含有液体或固体物质。卵巢囊肿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功能性囊肿、巧克力样囊肿、畸胎瘤等。功能性囊肿多与月经周期相关,一般会在几个月内自行消失,如黄体囊肿、滤泡囊肿等。巧克力样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表现,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内,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形成囊肿。畸胎瘤则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内部可能含有毛发、牙齿、脂肪等组织。
预防卵巢囊肿
定期体检: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其中超声检查是最无创、便宜、便捷的妇科检查方式之一,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卵巢的形态、大小及是否存在囊肿,并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对于直径较小、超声表现为良性特征的囊肿,可定期复查,观察其变化,一般建议每3 - 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作为健康体检,建议每年定期进行一次妇科超声检查。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长期熬夜,因为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激素失衡,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同时,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摄入。此外,适当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平衡,降低患病风险。
关注自身症状:如果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感,尤其是在月经期间或性生活后加重,或者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这些症状可能是卵巢囊肿的表现,早期发现并治疗,能够避免囊肿进一步增大或发生恶变。
与宫颈癌和卵巢囊肿和谐共处
若不幸确诊宫颈癌或卵巢囊肿,也不必过于恐慌。对于宫颈癌,早期发现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术、宫颈锥形切除术等,配合术后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治愈率较高。对于卵巢囊肿,医生会根据囊肿的大小、性质、患者年龄及生育需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如功能性囊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对于较大的良性囊肿,可考虑手术切除;若怀疑囊肿恶变,则需进行全面的分期手术及后续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