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别再乱用止咳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原则
老年模式

别再乱用止咳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原则

王亚芳 宜宾市第四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14页 2697 海报 复制链接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抗议”信号。它像是身体里的“报警器”,提醒我们,气道可能受到了刺激或感染。

不少人在咳嗽时,习惯性地自行购买止咳药,希望“一药解千愁”。殊不知,“止咳药”并不是万能的。乱用止咳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咳嗽:不只是“咳”,更是“信号”

首先,我们要明白,咳嗽本身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它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异物和病原体。所以,并非所有的咳嗽都需要被“镇压”。

咳嗽的背后,可能是多种原因:

1.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最常见,通常是病毒感染,可能伴随鼻塞、流涕、咽痛。

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可能伴随发烧、咳痰、胸痛。

2.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炎,可能由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引起。

3.哮喘:阵发性咳嗽,夜间或运动后加重。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长期咳嗽,咳痰,气短。

5.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刺激食管和气道,引起咳嗽。

6.环境刺激: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

7.药物副作用:某些降压药(如ACEI类)可能引起干咳。

止咳药“乱用”的风险

掩盖病情:强力止咳药可能会抑制正常的咳嗽反射,导致痰液积聚在气道深处,使感染难以清除,甚至加重病情。

延误治疗:如果咳嗽是其他严重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的早期信号,过度依赖止咳药会耽误了早期诊断和治疗。

副作用:止咳药并非没有副作用,如嗜睡、头晕、口干、便秘,甚至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尤其是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可能发生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科学用药原则: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关键在于“对症下药”,而不是仅仅“止咳”。用药原则应遵循以下几点:

1.明确病因,优先处理根本问题!

病毒感染(感冒):大多数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止咳药效果有限。治疗重点是缓解症状,如休息、多饮水,必要时可使用针对感冒症状(如鼻塞、咽痛)的药物。

细菌感染(支气管炎、肺炎):需要在医生诊断后,使用抗生素。止咳药只能作为辅助,主要目的是帮助清除痰液。

过敏: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鼻喷剂)。

哮喘/COPD:需要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控制气道炎症和痉挛。

胃食管反流:需要治疗反流(如使用抑酸药)。

2.区分咳嗽类型,选择合适药物!

干咳(无痰或少痰)。治疗原则:镇咳。

常用药物:

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它们作用于咳嗽中枢,抑制咳嗽反射。

外周性镇咳药:如苯丙哌林。作用于咳嗽感受器。

温馨提示:即使是干咳,也要在明确原因后使用。如果干咳持续不缓解,需警惕其他疾病。

湿咳(有痰):治疗原则:祛痰,帮助排出痰液,而非一味镇咳。

常用药物:

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NAC)、愈创木酚甘油醚。它们能稀释痰液,使其更容易咳出。

祛风化痰药(中成药):如复方甘草片(注意其中也含镇咳成分,需谨慎使用)、橘红化痰颗粒等。

重要提醒:不建议在有痰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强力镇咳药,以免痰液堵塞气道。

3.关注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儿童:儿童呼吸系统娇嫩,代谢能力弱,很多成人药物不适用于儿童。儿童咳嗽,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许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用药前必须咨询医生。

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

有基础疾病者:如哮喘、COPD、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用药需格外谨慎。

4.治疗原则:多学科协作,综合管理!

药物治疗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多饮水,保持空气湿润,有助于稀释痰液。

戒烟:吸烟是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罪魁祸首,戒烟是首要任务。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1.咳嗽持续超过2-3周,尤其是干咳。

2.咳嗽伴有高烧、胸痛、呼吸困难、咳血。

3.痰液颜色异常(黄绿色、铁锈色、粉红色),或痰量明显增多。

4.儿童出现咳嗽,尤其是有呼吸困难或精神萎靡。

5.长期慢性咳嗽,怀疑是哮喘、COPD、反流等疾病。

结语

咳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它需要被科学地解读,而不是被随意地“压制”。乱用止咳药,可能会给您的健康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学会区分干咳和湿咳,了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遇到持续的、严重的或伴有其他症状的咳嗽时,请及时就医。理性用药,科学管理,让您的呼吸系统重获健康,告别不必要的“咳嗽烦恼”!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止咳药呼吸系统疾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