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血透患者如何正确保护血管通路?
老年模式

血透患者如何正确保护血管通路?

潘顺芳 广东省明康监狱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31页 2582 海报 复制链接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而言,血管通路被誉为“生命线”,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本文将系统阐述血透患者保护血管通路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助力患者科学管理这一关键医疗资源。

一、血管通路的核心价值

血管通路是连接患者血液循环与透析机的桥梁,主要包括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及中心静脉导管三类。动静脉内瘘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血流充足的通道,具有感染率低、使用寿命长的优势;人造血管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不佳者;中心静脉导管则作为临时或过渡性方案使用。

二、血管通路保护的核心策略

(一)术后关键期管理

1.体征监测

术后24小时内是血管通路稳定的关键时期,需每小时检查术肢震颤情况及血管杂音特征。若发现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形成或吻合口狭窄,需立即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同时保持术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

2.禁忌行为规避

术后两周内严禁在术肢进行任何有创操作,包括血压测量、静脉输液及采血等。因术肢血管处于修复期,外力压迫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建议使用对侧肢体完成相关操作,若必须使用术肢,需经血管外科医生评估后执行。

(二)日常使用规范

1.穿刺技术优化

内瘘成熟期(术后4-6周)是血管重塑的关键阶段,此期间血管壁薄且弹性差,强行穿刺易引发血肿或假性动脉瘤。需采用“绳梯式”穿刺法,确保每次穿刺点间隔0.5-1cm,避免局部血管壁过度损伤。若发现穿刺点红肿、渗血,需暂停使用并联系血管外科评估。

2.压迫止血技巧

拔针后应立即实施“两点压迫法”:用食指和中指同时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力度以能触及内瘘震颤为宜,压迫时间5-10分钟。过紧压迫(如超过15分钟)或用力揉搓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而压迫不足则易引发皮下血肿。建议使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3.活动限制

术肢需避免提重物(>5kg)、剧烈屈曲(如打羽毛球)或长时间受压(如趴睡)。睡眠时建议佩戴专用护具,防止无意识压迫。公交乘车时可将棉垫垫于内瘘侧手臂下方,减少颠簸造成的血管损伤。若出现术肢麻木、疼痛,需立即调整姿势并检查内瘘通畅性。

(三)感染防控体系

1.个人卫生强化

透析前需用中性皂液及温水彻底清洁术肢皮肤,尤其注意指甲缝、肘窝等易藏污纳垢部位,清洁后以无菌纱布擦干。禁用含酒精或碘伏消毒剂直接刺激血管,防止化学性损伤。若术肢出现局部红肿、皮温升高、渗液或全身发热(>38.5℃),需2小时内联系医疗团队进行细菌培养及抗感染治疗。

2.导管专项护理

长期导管患者每日需用镜子辅助检查出口部位,观察有无渗血、结痂或分泌物。淋浴前需用3M防水敷料(如 Tegaderm)密封导管及出口处,淋浴后立即去除敷料并消毒。避免牵拉导管或将其作为固定物悬挂物品。若出现渗血、疼痛加剧或导管移位,需由专业护士使用无菌技术处理,禁止自行挤压或涂抹药物,以防感染扩散。

(四)并发症预警与干预

1.血栓识别

每日3次自检内瘘震颤,若消失或减弱,伴疼痛感,需2小时内急诊处理。

2.狭窄监测

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当血流量<300ml/min或透析泵压持续升高时,提示可能存在狭窄,需及时干预。

3.血栓预防

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配合术肢握拳运动(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促进血流。避免脱水过度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五)生活方式调整

1.着装规范

选择宽松衣物,避免袖口过紧压迫血管通路。冬季穿着保暖但需确保术肢血液循环。

2.饮食管理

控制水分摄入(每日1500-2000ml),限制高钾食物(香蕉、橙子等)及高磷食物(内脏、海鲜)。蛋白质摄入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瘦肉。

3.运动处方

推荐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避免术肢过度用力。运动时佩戴保护绷带,减少血管损伤风险。

三、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

因血管细小,需由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操作,家长需协助监督禁止术肢玩耍碰撞,定期评估血管发育情况。

2.糖尿病患者

加强足部护理,避免因神经病变导致内瘘侧肢体损伤。定期监测血糖,防止高血糖引发的血管病变。

四、结语

血管通路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疗团队的紧密协作。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可显著延长通路使用寿命,提升透析质量,为患者重获健康生活奠定基础。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血透患者血管通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