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你了解多少?
打开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栏的专业描述常令人困惑。其实这是指药物在治疗时产生的非预期作用。例如:感冒药引起嗜睡、抗生素导致腹泻,部分人用药后可能出现皮疹或呼吸困难。这些反应既可能是短暂轻微的不适,也存在危及生命的风险。了解这些反应为何发生、如何识别和应对,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一步。
一、不良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
1. 药物本身特性:很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身体其他部位产生影响。就像退烧药能降温,但常让人出汗增多;高血压药物能降压,有时却会让人干咳几声。
2.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不同。同样的药,不同人吃反应可能大相径庭。这跟遗传基因、身体状况、年龄甚至饮食习惯都有关。
3. 药物间的“打架”:同时吃几种药时,它们可能在体内互相影响。有的会阻碍对方排出体外,导致药物浓度升高,风险增加;有的则让药效减弱,白吃一场。
4. 剂量问题: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超出身体承受范围,药物本身的毒性就可能显现。
5. 特殊体质:过敏反应是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把药物当成了入侵者,发起了猛烈攻击。
二、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1. 常见副作用:这类反应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但通常不太严重,随着用药时间延长或停药会逐渐消失。比如吃了感冒药犯困影响开车、吃某些抗生素后肠胃不适拉肚子、吃止痛药可能有点恶心。这些反应大多在医生预期内,一般无需过度担心,但若持续或加重也需告知医生。
2. 毒性反应:通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引发,可能损害器官。儿童、老人或肝肾功能不佳者风险更高。例如过量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伤肝,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使用不当可能影响听力或肾脏。
3. 过敏反应:轻则皮肤发痒、起红疹,或暴露在阳光下皮肤变得更敏感。重则可能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骤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青霉素等抗生素、某些解热镇痛药、造影剂是较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4. 特殊反应:有些反应比较罕见或机制特别,例如极少部分人使用某些抗生素后可能发生严重腹泻,某些抗癫痫药可能造成牙龈增生。
三、特别关注:哪些人风险更高?
1. 老人:身体代谢药物速度变慢,器官功能减退,同时服用的药物种类可能较多,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头晕、跌倒、精神症状等。
2. 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剂量需特别精确。
3. 孕产妇: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或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用药必须极其谨慎。
4. 肝肾不好的人:肝脏是代谢药物的主工厂,肾脏是排出药物的主通道。功能下降,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
5. 有过敏史的人:尤其对药物或食物过敏者。
6. 同时吃多种药的人: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大增。
四、应对药物不适:关键行动指南
吃药后若感不适,首要判断严重程度。轻微反应如短暂恶心、乏力或局部轻微皮疹,如尚可耐受,不必惊慌但需留意变化,建议记录症状、发生时间及所服药物名称,复诊或咨询药师时告知。一旦出现以下中重度情况,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就医:快速蔓延的皮疹或全身瘙痒;呼吸困难、胸闷、喉咙发紧或声音嘶哑;嘴唇、舌头或面部肿胀;剧烈腹痛、呕吐、严重腹泻或便血;眼白发黄(黄疸);不明原因持续高烧或寒战;严重头晕、昏厥、心跳异常;意识模糊或行为异常;莫名牙龈出血或皮肤瘀斑。
处理严重反应的核心步骤是立即停药!并尽快携带正在服用的所有药品(或药盒/清单)就医。务必清晰告知医生具体用药、时长、不适症状及其出现时间与发展过程。在安全前提下,可拍照记录皮疹等可见症状,保留用药记录与时间点,这些关键细节对医生准确诊断(如区分过敏、毒性反应)和紧急处理(如停药、换药、抗过敏或抢救)至关重要。身体发出严重警告信号时,切勿拖延或硬扛,必须严肃对待及时求助。
面对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关键在于科学认知与正确行动。服药后若感不适,轻微情况应留意观察并记录,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