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心电图:读懂你的“心”

心电图:读懂你的“心”

温裕芳 英德市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0日 29页 4908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医院的检查中,心电图几乎是最常见的一项。无论是平常体检,还是因为胸闷胸痛腹痛等前往急诊,医生常常会要求先做心电图检查。检查过程非常简单,只需在四肢夹上带有金属片的夹子,胸前放置几个吸球,安静平躺几分钟,就能得到一张带有波浪线的心电图纸了。然而,拿到这份报告的患者往往看不懂,只觉得线条高低起伏,毫无头绪。事实上,这些高低起伏的曲线正是心脏活动的“影像”,它们记录了心脏在跳动时产生的电信号,就像一份实时的心脏日志。学会理解心电图,意味着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心脏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一、心跳的电信号:曲线背后的含义

心脏跳动依赖电信号驱动。窦房结就像天然起搏器,规律释放电流,使心房和心室依次收缩,电信号沿着传导系统传递,在体表产生非常微弱的电流,借助特殊的仪器即心电图机将其放大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图形化显示和输出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心电图。图中的各个波形各有意义:P波反映心房收缩,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是最显著的部分,ST段和T波表示心室复极;PR间期与QT间期分别提示传导时间、心室除极和复极所需的时间。正常心电图应该是节律均匀、波形规则的。一旦出现异常,就要警惕是否有潜在疾病。例如,P波消失常见于房颤房扑等,QRS波群增宽常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预激综合征等,ST段异常抬高则常与心梗相关。医生正是通过观察这些心电图活动的变化,结合症状病史,筛查、诊断和随访心脏方面的疾病。

二、电极与导联:从不同角度看心脏

心电图的检查虽简单,背后却有独特的原理。检查时,四肢夹上带金属片的夹子,胸前放置六个带金属的吸球,就像多个探头,从不同方向捕捉心脏电信号,共同绘制心脏电活动的全景图,相当于用多个摄像头同时拍摄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正因为有了多角度观察,医生才能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前壁梗死常在V3至V5导联出现ST段改变,而下壁梗死则常见于Ⅱ、Ⅲ和aVF导联,通过这些细节,医生不仅能判断是否心梗,还能推测损伤部位和病变的动脉血管。检查一般只需五到十分钟,没有疼痛感,也没有辐射性,不受年龄限制,既适合急诊救治,也适合日常体检,因此常被称作急诊的“第一把钥匙”。

三、警示信号:曲线里的异常变化

心电图的价值在于能将肉眼看不到的心脏异常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曲线图形,从而更好地协助临床诊治。心肌缺血和心梗就是最典型的表现,比如胸闷患者供血不足时ST段会下移或压低,当心肌缺血得不到改善,心肌进一步损伤发生急性心梗时ST段则异常抬高,并常伴随病理性Q波,这些变化帮助医生迅速做出判断,争取抢救时机。除此之外,心律失常的表现同样直观。比如出现房颤时可见P波消失,出现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房颤波,心率绝对不规则。室颤发作时患者意识丧失,心电图会显示正常的波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节律快速不整、形态大小不一致的杂乱心室颤动波,提示心脏已失去有效泵血,需要马上抢救。还有更细微的异常也能被捕捉到,例如高钾血症时T波尖高,低钾血症时出现U波增高,低钙血症常伴ST段水平延长、QT间期延长。药物中毒也会在心电图上留下痕迹,例如:洋地黄中毒时ST-T呈鱼钩样改变、Q-T间期缩短等。由此可见,心电图不仅能揭示心脏方面的疾病,也能提示身体的代谢异常。

四、临床价值:从筛查、诊断到随访

心电图的重要性远不止一次检查,它贯穿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的全过程。急诊胸痛患者通常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通过观察ST段的变化判断是否为急性心梗,从而确定治疗方案,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在治疗阶段,心电图能直观反映房颤、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并为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提供依据。在随访中,有心脏手术或起搏器植入史的患者定期复查心电图尤为重要,能及时了解心电活动情况,发现异常,避免并发症。慢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定期复查心电图追踪病情、调整用药。即使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中做一次心电图,了解心脏的电活动,对于异常情况也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对于运动员或高风险职业人群,定期心电图检查更是降低突发风险的重要保障。

心电图虽然是一项简便快速且无创的检查,却能提供大量有关心脏电活动的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对患者而言,比起逐个弄懂心电图波形,更重要的是理解心电图在健康管理中的价值。它不仅是诊断工具,更是守护心脏的屏障,重视健康就是保护自己。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电图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