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中药也有“保质期”?存放不当可能变毒药!

中药也有“保质期”?存放不当可能变毒药!

黄庆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2025年07月23日 25页 1501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中药是天然、安全且能长期存放的,与西药严格的保质期概念不同,很多人觉得中药只要没发霉、没生虫就能一直用。然而,这种观念存在很大误区,中药其实也有“保质期”,存放不当不仅会降低药效,还可能变成危害健康的“毒药”。

一、中药“保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

1.药材自身特性

不同中药材因自身成分和结构差异,保质期各不相同。比如,含挥发油类的药材,像薄荷、荆芥、藿香等,其有效成分易挥发,随着存放时间延长,挥发油逐渐散失,药效会明显减弱。一般来说,这类药材在干燥、密封条件下保存,保质期也就1-2年。而矿物类药材,如石膏、朱砂、雄黄等,性质相对稳定,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保质期可长达数年甚至更久。

2.加工炮制方法

中药经过炮制后,不仅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还会影响其保质期。例如,生半夏有毒,经过炮制加工成法半夏、姜半夏后,毒性降低,同时保存条件也更为讲究。炮制后的半夏若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吸潮变质,保质期会明显缩短。再如,炒炭的药材,如地榆炭、侧柏炭等,其质地变得疏松,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若保存不善,很快就会霉变,保质期通常比生品短。

3.储存环境条件

储存环境对中药保质期起着关键作用。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中药质量。温度过高,会加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氧化、分解,导致药效降低,还可能使药材变质。例如,一些含油脂类的药材,如杏仁、桃仁等,在高温下容易走油,产生哈喇味,失去药用价值。湿度过大,药材容易吸潮发霉、生虫。像当归、党参等含糖量较高的药材,在潮湿环境中极易被虫蛀。

二、存放不当使中药变“毒药”的常见情况

1.发霉变质

中药在潮湿环境中容易滋生霉菌,产生霉菌毒素。这些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例如,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常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等粮食作物中,一些中药材如陈皮、茯苓等若保存不当,也可能被黄曲霉污染,产生黄曲霉毒素。人食用后,会增加患肝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此外,其他霉菌产生的毒素也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虫蛀污染

中药材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是害虫的理想食物。常见的蛀虫有药材甲、米象等。这些害虫不仅会蛀蚀药材,使药材失去原有的形态和药效,还可能在药材中留下虫粪、虫尸等杂质,污染药材。有些害虫本身还可能携带病菌,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3.走油氧化

含油脂类或挥发油类的中药材,在高温、潮湿或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走油氧化。走油后的药材会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药效也会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油脂氧化后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过氧化物、自由基等,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细胞,导致细胞衰老、病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例如,柏子仁走油后,其养心安神的功效会减弱,同时氧化产生的有害物质还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三、正确储存中药的方法

1.分类存放

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存放,便于管理和查找。可以将中药材分为根茎类、花叶类、果实种子类、矿物类等,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

2.选择合适的容器

储存中药的容器应密封性好、干燥、清洁。常见的容器有玻璃瓶、陶瓷罐、塑料桶等。对于一些易挥发的药材,如麝香、冰片等,应使用玻璃瓶密封保存,并放在阴凉干燥处。对于容易吸潮的药材,如山药、白术等,可以在容器中放入干燥剂,如硅胶、石灰等,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药材干燥。

3.控制储存环境

将中药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潮湿环境。一般来说,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45%-75%之间。如果家中条件有限,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湿度。此外,还可以定期对储存的药材进行检查,发现发霉、虫蛀等情况及时处理。

中药并非可以无限期存放,其“保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存放不当不仅会使中药失去药效,还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药保质期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