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笑到“漏尿”?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

笑到“漏尿”?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

刘芳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一病区
2025年07月02日 28页 1612 海报 复制链接

和朋友聊天时被逗得开怀大笑,或是搬重物、咳嗽几声,下身突然感觉一阵温热——这种难以启齿的“小意外”,让不少人在公共场合尴尬不已。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没憋住”的偶然情况,殊不知,这很可能是一种名为“压力性尿失禁”的疾病在作祟。了解这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应对方法,才能摆脱尴尬,找回自信。

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正常情况下,人体排尿由一套精密的“控制系统”调节:膀胱负责储存尿液,尿道则像一道“闸门”,依靠盆底肌肉、尿道括约肌的力量紧闭,防止尿液外漏。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大脑接收到信号,下达指令放松“闸门”,尿液才会排出。

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源于这道“闸门”的“失灵”。当咳嗽、大笑、喷嚏、跑步、提重物等动作使腹腔压力突然升高时,膀胱内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果盆底肌肉松弛、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就无法承受突然的压力变化,导致尿液不自主溢出。

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原因

生育损伤:女性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胎儿的重量会持续压迫盆底组织,顺产时更可能造成盆底肌肉、神经和筋膜的拉伤,削弱“闸门”的控制能力;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的胶原蛋白流失,盆底肌肉逐渐松弛,尿道黏膜萎缩,如同老化的橡皮筋失去弹性,难以维持正常的控尿功能;

肥胖: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腹部压力,持续向下压迫盆底组织,加重“闸门”的负担;

其他因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及某些遗传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表现

活动引发漏尿:最典型的表现是在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漏尿,发现内裤有少量尿液浸湿。随着病情发展,漏尿的频率和量可能逐渐增加,从偶尔几滴发展到稍一活动就漏尿;

无排尿不适:与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尿频、尿急、尿痛不同,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漏尿时通常没有排尿疼痛、灼热感,尿液也没有异味或颜色异常;

社交心理影响:虽然这种疾病不直接威胁生命,但频繁的漏尿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不少人因此不敢参加社交活动,避免大笑、运动,甚至不敢出远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

科学应对,告别“漏尿”尴尬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应对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式。生活方式上,肥胖患者可通过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减重,同时戒烟、治疗慢性疾病。康复训练上,凯格尔运动是基础,通过收缩肛门肌肉并放松,长期坚持能增强盆底肌力。此外,在医生指导下,部分患者还可使用药物辅助治疗,增加尿道阻力或改善黏膜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更有效的选择。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是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通过植入吊带,像“支架”一样托起尿道,增强尿道的支撑力,恢复正常的控尿功能。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多数患者的漏尿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

中医辅助治疗:中医将压力性尿失禁归为“遗溺”范畴,认为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能够起到益气固摄、补肾健脾的作用。例如,针刺关元、气海、中极等穴位,可调节人体经络气血;服用补中益气汤、肾气丸等中药方剂,能帮助改善脏腑功能,提升盆底肌肉的约束能力。

特殊人群的重点防护

产后女性:分娩后应尽早开始盆底肌康复训练,一般在产后 42天,待身体初步恢复,经医生评估后即可进行。医院通常设有产后康复中心,可提供专业的盆底肌修复指导和治疗,帮助女性预防和改善产后尿失禁问题。

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更要注重盆底健康。除了坚持盆底肌锻炼,日常活动中避免提重物、剧烈运动;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同时,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老年女性正确面对疾病,积极治疗。

总之,笑到“漏尿”不是难以启齿的“羞耻秘密”,而是一种常见且可治的疾病。压力性尿失禁虽然会带来尴尬和困扰,但只要正确认识它、积极应对它,都能找回自如生活的底气。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漏尿压力性尿失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