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听力筛查 “挂科” 别慌!未通过≠永久 “静音”,这波护理才是 “通关密码”

听力筛查 “挂科” 别慌!未通过≠永久 “静音”,这波护理才是 “通关密码”

陈飞艳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5年07月02日 13页 2581 海报 复制链接

新生儿出生后,听力筛查是一项重要的检查项目,它就像给宝宝的听力上了第一道 “安全锁”。然而,当家长拿到 “听力筛查未通过” 的结果时,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担忧与焦虑之中,甚至有家长直接认为孩子听力存在永久性损伤。事实上,听力筛查未通过并不等同于永久损伤,了解后续正确的护理跟进方法,才是帮助宝宝听力健康的关键。

一、为什么会出现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情况?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采用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这两种技术。耳声发射检查的是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就像是检查听力系统的 “小喇叭” 是否正常工作;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则侧重于检测从耳蜗到脑干的听觉传导通路,类似于检查声音信号传递的 “电线” 是否畅通。

导致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生理性因素较为常见。新生儿的外耳道可能残留着在母体内的羊水、胎脂等物质,这些 “小阻碍” 会干扰声音的传导,导致筛查结果异常。此外,宝宝在筛查时如果没有保持安静、处于哭闹状态,或者筛查仪器与耳朵的贴合度不佳,也都可能影响筛查的准确性。

二、未通过筛查,下一步该怎么做?

当收到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结果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一般来说,医院会建议在宝宝出生后 42 天进行复筛。在等待复筛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避免过度焦虑,同时做好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比如,保持宝宝外耳道的清洁,但注意不要自行使用棉签等物品深入耳道清洁,以免损伤宝宝娇嫩的耳部组织。

如果 42 天复筛仍未通过,家长也不必绝望,此时应尽快带宝宝到专业的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诊断检查。这些检查通常包括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声导抗等多项检测,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宝宝听力存在的问题以及程度。

三、如何做好听力筛查后的日常护理?

耳部清洁与保护:在日常生活中,给宝宝洗脸、洗澡时,要防止水进入耳道。如果不慎有水进入,可以让宝宝侧躺,使水自然流出,或者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避免给宝宝使用尖锐的物品掏耳朵,防止损伤耳道和鼓膜。

营造良好的声音环境:宝宝的听力系统还在发育阶段,过于嘈杂的环境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为宝宝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不要刻意保持绝对安静,让宝宝适当接触一些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正常声音,如轻柔的音乐、家人温和的交谈声等,这有助于刺激宝宝听觉系统的发育。

关注宝宝的听觉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留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比如,在宝宝身后轻声呼唤,观察宝宝是否会转头寻找声源;播放一些柔和的声音,看宝宝是否会表现出好奇或倾听的样子。如果发现宝宝对声音的反应明显异常,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营养补充:合理的营养摄入对宝宝听力发育至关重要。富含维生素 A、C、E 以及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肉类等,可以适当添加到宝宝的饮食中,为宝宝的听力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四、如果确诊听力损伤,该怎么办?

即便宝宝最终被确诊为听力损伤,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听力损伤,有多种干预措施可供选择。对于轻度听力损伤,可能通过佩戴助听器来改善听力;对于中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伤,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此外,在进行听力干预后,还需要配合专业的言语康复训练,帮助宝宝恢复听力和语言能力。只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大多数听力损伤的宝宝都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学习和生活。

听力筛查未通过只是一个提醒,而非最终定论。作为家长,在面对这一情况时,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做好后续的护理跟进工作至关重要。相信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与专业医疗的帮助下,每一个宝宝都能拥有健康的听力,聆听世界的美好声音。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听力筛查未通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