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室常见问题解答:消除你的所有疑虑
采血作为临床检验和献血的重要环节,常常让许多人感到紧张和不安。本文将针对采血室中常见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大家消除疑虑,更好地理解采血过程。
1. 采血时如何选择血管?
采血时,医护人员通常会选择粗大、充盈饱满、弹性好、不易滑动的静脉。最常选用的是肘正中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对于穿刺困难者,会选用头静脉,或者选择其中粗大弹性好的一条。在穿刺前,医护人员用2%碘酒消毒,干后用75%酒精脱碘,避免发生局部感染。
2. 采血时的穿刺技巧
穿刺时,医护人员会在穿刺部位上5厘米处扎止血带,松紧适宜。过松达不到血管充盈的目的,过紧则可能造成深部动脉供血不足,血流变细,容易凝针。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呈15-30°角,迅速刺入静脉旁(或上)皮肤后再穿刺血管,见血后再顺着血流方向向前行进1厘米,然后固定针头位置。对于静脉表浅者,角度为10~15°;对于静脉血管较深、皮肤厚者可适当放大角度。
3. 采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血流不畅:可能原因是止血带绑扎过紧或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此时应松开止血带或调整针头角度和方向。
针头脱出血管: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采血器,另换部位进行穿刺。
血管痉挛:反复穿刺可能刺激血管周围神经和组织,引起血管痉挛。此时可用按摩、热敷等方法解除痉挛。
血管塌陷:可能是穿刺部位选择不当或止血带绑得距穿刺点过远。应重新调整止血带位置或选择较大的静脉。
4. 采血时如何应对晕血(晕针)?
晕血(晕针)是生理和心理现象,可能与体质、个性差异有关。有晕血(晕针)史的患者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如请家属陪同,采血过程中尽量避免紧张、饥饿、疲劳,可分散注意力等。一旦发生晕血(晕针)情况,应立即停止采血,静坐休息,口服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严重者应平卧于治疗床上,必要时静脉补液。
5. 采血时血液凝固的原因及预防
采血中血液凝固的原因常见于采血器导管内壁粗糙、采血针头过细、血液与保养液比例不当或抗凝剂含量不够。为了避免血液凝固,应做到:
(1)采血前仔细检查采血器导管和保养液。
(2)选好止血带的位置和压力。
(3)采血针头粗细得当。
(4)对血管不充盈者用温水冲洗并热敷。
(5)选择正中静脉穿刺,并固定好针头。
(5)血流不畅时,重新扎系止血带或调整针头及手臂位置。
6. 采血量的控制
采血管(袋)内抗凝剂的量是根据所要采集的血的量来确定的。采血过少时,抗凝剂过剩,可能延缓凝血时间;采血量过多时,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液易凝集。因此,一定要按规定的范围控制采血的量。
7. 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采血后,应用三个手指或拇指按压住抽血处同时另外四个指头在另一侧对应按压,形成上下两个支点,避免渗血和瘀血。按压止血时只能压不能揉,并持续3~5分钟。抽血后,注意拉下上臂衣袖,避免衣袖过紧导致血液回流不畅。
采血是一项常规医疗操作,了解其过程和注意事项,有助于消除疑虑,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希望通过本文的解答,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采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