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年轻人也要当心
一、不是老年专属:三位“90后”的猝死
“只是崴了脚,五天后人没了。”
“术后恢复顺利,下床第一步就倒地。”
“高考后通宵打游戏,清晨再没醒来。”
这三条近期新闻的主角都不到40岁,死因只有一个——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血管介入科医生提醒:静脉血栓早已不是老年病,任何年龄、看起来“健康”的人,都可能中招。
二、血栓到底是什么?
人体血管首尾相接可绕地球赤道近4圈。血液要跑完这15万公里,必须保持“高速公路”状态:速度够快、路面够平、血流不堵。
19世纪病理学家Virchow用一句话总结血栓成因:
1. 血流变慢
2. 血液变稠
3. 血管受损
三条满足其一,就可能凝结成“血豆腐”。
发生在动脉,常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在深静脉,则像沉默的定时炸弹——先堵腿,再栓肺,部分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在1–2小时内猝死。
三、“隐形杀手”的三张面孔
1. 深静脉血栓(DVT):90% 发生在下肢,像胶水一样附着在静脉壁上,早期不痛不痒。
2. 肺栓塞(PE):血栓“起飞”后20–30秒即可抵达肺动脉,瞬间堵住“生命输氧管”。
3. 血栓后综合征:即使幸运躲过一劫,50% 患者两年内出现腿沉、溃疡,走路像灌铅。
四、数据背后:被低估的“全球第三大心血管杀手”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仅次于心梗和脑卒中的第三大心血管致死原因,数据显示:
• 欧洲每年约100–200例/10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死亡约50万人 ,超过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高速公路事故总和。
• 美国每年肺栓塞新发病例约65万,死亡10–30万。
• 据《中华医学杂志》2022年回顾性研究,我国住院肺栓塞病例十年增长5倍。
专家估算,中国实际发病率可能被低估3–5倍,原因是公众认知不足、漏诊率高。
五、高危场景:你正在做的四件事,可能正喂大血栓
1. 久坐族:IT程序员、游戏玩家、司机
“每静坐1小时,血栓风险增10%;连续坐90分钟,膝关节循环降低50% 。”
2. 长期卧床:术后、骨折、重症患者
3. 长途飞行/高铁:经济舱综合征
4. 孕产期:子宫压迫+激素变化
此外,肿瘤、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易栓症也是幕后推手。
六、一分钟自测:你的腿在报警吗?
• 勾脚尖、压小腿肚,若出现明显疼痛,或双腿周径相差>1厘米,建议就医。
• 医院5分钟超声即可确诊,费用不到200元,却能救命。
七、把血栓“摁”在起跑线:人人都能做的10件小事
1. 每坐1小时,起身走2分钟,或做“脚尖–脚跟”泵血动作30次。
2. 长途飞行选过道座位,多喝水,少碰酒精咖啡。
3. 电脑族设闹钟,45分钟必站立;水杯换成500毫升大杯,强迫自己补水。
4. 术后患者听医嘱早下床;不能下床者请家属每日按摩小腿,从脚踝向膝盖方向推。
5. 孕妇从孕4个月开始穿15–20 mmHg医用弹力袜,产后继续2周。
6. 高危人群(肿瘤、易栓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
7. 家族有血栓史者,做一次“易栓症基因筛查”,提前预警。
8. 长途驾车2小时进一次服务区,做20次深蹲。
9. 熬夜党给手机设“熄屏”提醒,23:30关灯,睡眠不足会让血液更黏稠。
10. 每日“三杯水”原则:起床后、上午10点、下午3点各500毫升,稀释血液浓度。
八、一旦确诊,治疗有“三驾马车”
1. 抗凝:所有病人的“地基”,常用低分子肝素、新型口服抗凝药。
2. 溶栓:高危肺栓塞的“拆弹部队”,黄金窗口为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
3. 介入/手术:放滤网、取栓,为生命抢时间
记住:越早治疗,血栓越“乖”;拖到晚期的肺栓塞,抢救窗口以分钟计。
九、真实病例:28岁设计师的“自救24小时”
• 上午:连续加班4小时后,左小腿酸胀,自以为是“抽筋”。
• 下午:勾脚尖疼痛明显,用卷尺一量,左腿比右腿粗1.5厘米。
• 傍晚:急诊超声确诊深静脉血栓,D-二聚体升高10倍。
• 当晚: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48小时内症状缓解,一周出院。
医生点评:如果当晚继续熬夜打游戏,第二天可能直接进ICU。
十、写在最后:别让青春输给静止
年轻不是免死金牌,久坐才是隐形杀手。
今天,如果你对着电脑已超过1小时,请立刻站起来,给血管做一次“消防演习”——抖抖腿、倒杯水、看看窗外。
血栓可防可治,关键只在三个字: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