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精神科药物相关性肥胖:认知误区与中西医应对策略
老年模式

精神科药物相关性肥胖:认知误区与中西医应对策略

王双 迁安市精神病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26页 1092 海报 复制链接

在精神疾病治疗中,药物相关性肥胖是易被忽视的“隐形负担”。数据显示,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的患者,1年内体重增加超7%的比例高达40%-60%,不仅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更会升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形成“治病致胖-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

临床中,患者常陷入两大认知误区。一是将体重增加归咎于“病情好转后食欲变好”,忽视药物的核心作用;二是因担心发胖擅自减药停药,导致精神症状反复。事实上,这类肥胖的根源在于药物对代谢的多重影响:一方面通过作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增强饥饿感并偏好高糖高脂食物;另一方面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缓能量代谢速率,双重作用下体重易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应对这一问题,需建立“西医干预+中医调理”的综合管理模式。

西医针对精神科药物导致的肥胖,核心是“在保障精神症状控制的前提下,精准干预代谢与体重”,主要有以下四类治疗建议:

一是药物调整:优先选择“低代谢影响”方案。若患者体重增长明显且耐受,医生会评估后换用对体重影响较小的抗精神病药,如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避免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易致胖的药物(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减少代谢负担叠加。

二是 营养干预:控制热量+稳定血糖,由营养科制定低GI(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如奶茶、油炸物),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全谷物),延缓血糖波动、降低饥饿感。规律三餐,避免因药物导致的“暴饮暴食”,可采用“少食多餐”模式,用低热量零食(如黄瓜、无糖酸奶)缓解突然的食欲高峰。

三是运动干预:中等强度+长期坚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逐步提升代谢速率。搭配每周2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练习),增加肌肉量,进一步提高基础代谢率,避免“只减重、不增肌”的无效循环。

四是指标监测与并发症预防:服药初期每3个月监测一次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后期每6个月复查,及时发现“代谢综合征”的早期信号。若已出现血糖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辅助改善胰岛素抵抗,既控制体重又预防糖尿病。

中医则从“整体调理”出发,将药物相关性肥胖归为“痰湿内蕴”“脾虚失运”两类证型。针对痰湿内蕴者,以燥湿化痰为法,常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加减,可佐以荷叶、冬瓜皮增强利水祛湿功效;针对脾虚失运者,采用健脾益气方,如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等),通过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减少水湿痰浊在体内堆积。此外,针灸治疗可选取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位,每周2-3次,调节胃肠功能与代谢节律,临床研究显示可辅助降低体重增长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结合管理需贯穿治疗全程。在药物治疗初期,即应同步开展饮食运动指导与中医体质辨识,而非待体重明显增加后再干预。患者与家属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在控制精神症状的同时,守护身体代谢健康,真正实现“疗效与安全”的平衡。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精神科药物肥胖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