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核磁检查,体内有“钢”要报备
老年模式

核磁检查,体内有“钢”要报备

黄科翰 钦州市中医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33页 1437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医学诊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核磁共振成像(MRI)凭借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的优势,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2023年中国MRI临床应用指南》显示,它能清晰呈现人体神经、肌肉等组织细节,在多类疾病诊断中作用关键。但MRI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体内有铁磁性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体等)的患者若未提前报备,检查时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务必提前告知医生。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要求背后的科学原理与重要意义。

一、核磁共振成像的“魔法”与“禁区”

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共振原理成像。人体进入MRI强磁场后,氢原子核(多存于水分子)沿磁场方向排列,设备发射射频脉冲使其共振吸收能量。脉冲停止后,原子核释放能量复原,设备捕捉信号经计算机处理,最终转化为人体内部图像。

然而,强大磁场是MRI检查的“双刃剑”。《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安全管理专家共识》指出,MRI设备静磁场强度可达0.5-3T甚至更高,远超仅约0.00003T的地球磁场。在此环境下,铁磁性物质会受强吸引力,若患者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假体等,可能发生移位、变形,损伤组织;还会干扰磁场均匀性,降低图像质量;部分金属植入物甚至会产生感应电流,造成局部灼伤,危及生命。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体内“钢”类物质

(一)心脏起搏器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心脏起搏器和ICD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植入设备,因含金属部件且对电磁环境敏感,存在安全隐患。《心脏植入电子设备患者MRI检查中国专家共识》表明,传统型号在MRI磁场下,电路易受干扰,会出现起搏频率异常甚至停摆,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即便近年推出MRI兼容型号,也需严格评估设备型号与磁场强度,并非所有产品都能安全接受检查。

(二)金属假体

人工关节、骨折固定钢板等骨科金属假体较为常见。部分金属假体(如钛合金、钴铬钼合金髋关节)存在铁磁性,MRI检查时,不仅可能因磁场力移位,破坏手术部位稳定,还会产生金属伪影,干扰组织成像,影响炎症、感染等病情判断。

(三)弹片与金属异物

体内残留的弹片等金属异物成分复杂,难以判断磁性。在强磁场中,异物易移位、摩擦产热,造成组织灼伤。2018年国外曾有患者因未告知体内异物,检查时金属移位刺破血管,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

三、提前报备: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

(一)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

进行MRI检查前,患者务必主动、如实告知医生病史,特别是体内是否植入金属物品、有无金属异物残留等情况。切勿因不确定金属是否为铁磁性而心存侥幸,如实报备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关键。

(二)医生需谨慎评估

医生在接到患者的报备后,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一方面,查阅植入物的说明书,了解其材质、是否为MRI兼容产品;另一方面,结合患者的病情,权衡MRI检查的必要性与风险。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选择其他替代检查方法,如CT、超声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三)医院建立严格的筛查流程

医院需构建闭环式筛查机制,预约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体内植入物情况,检查前运用金属探测仪等设备二次核验,通过双重把关降低检查风险。

四、特殊情况的处理与替代方案

对于部分病情复杂、必须进行MRI检查但体内存在金属植入物的患者,医生会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例如,对于MRI兼容的心脏起搏器,在检查前调整起搏器参数,检查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金属伪影影响成像的情况,采用特殊的扫描序列和图像处理技术,尽量减少伪影干扰。

如果无法进行MRI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替代检查方法。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骨骼、肺部等结构,在部分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超声检查则对软组织、心血管等部位的检查效果良好,且无辐射,适合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为疾病诊断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体内有“钢”的患者务必提前报备。这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保障MRI检查顺利进行、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关键。通过患者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医院严格的筛查流程,我们能够在充分发挥MRI技术优势的同时,有效规避潜在风险,让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核磁共振成像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