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中成药不是零食!这些常见错误你犯了吗?

中成药不是零食!这些常见错误你犯了吗?

陶慧 桂林市平乐县中医医院
2025年08月20日 36页 1748 海报 复制链接

“嗓子有点干,含颗润喉糖吧”“最近上火,泡包金银花”……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中成药当成缓解身体小毛病的万能钥匙,甚至当作零食随意服用。然而,中成药并非无害的养生品,错误使用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一、错把中成药当日常补品

不少人认为中成药“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将其作为日常调理的补品长期服用。比如阿胶糕被女性当作美容养颜的常备品,即使没有气血亏虚的症状也坚持每天食用。六味地黄丸被男性视为补肾神器,无论体质虚实都盲目服用。

中医理论强调辨证施治,中成药的使用需符合体质特征。阿胶虽能补血,但性滋腻,长期服用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虚人群,肾阳虚者服用后会加重畏寒、腹泻等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指出:“中成药的本质是药品,不是保健品,没有相应病症却长期服用,等于给身体乱加砝码。”

二、凭经验用药忽视辨证

“上次感冒吃这个药管用,这次还吃它”这种凭经验用药的做法在家庭中十分普遍。实际上,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类型,治疗药物也需对症选择。比如风寒感冒应选用辛温解表的感冒清热颗粒,若错用治疗风热感冒的银翘解毒片,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儿童用药中这类错误更为突出。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咳嗽就喂小儿止咳糖浆,却不知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痰湿与阴虚的区别。痰湿咳嗽需用燥湿化痰的药物,而阴虚咳嗽则应滋阴润肺,盲目止咳可能导致痰液淤积,引发肺炎等并发症。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薛征提醒:“症状相似不等于病因相同,中成药使用必须遵循理法方药的统一。”

三、随意增减剂量与疗程

“多吃点好得快”是常见的用药误区。部分患者认为中成药药性平和,擅自加大剂量,比如将说明书规定的一次4粒增加到6粒。但中药的毒性往往具有累积性,以含有何首乌的中成药为例,超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损伤。

与擅自加量相反,有些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立即停药。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中成药治疗需要一定疗程,随意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以治疗冠心病的丹参滴丸为例,临床研究表明需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疗效,中途停药可能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

四、中西药混服暗藏风险

在自我药疗时,中西药混服的情况极为普遍。部分患者既吃西药降压药,又服中成药珍菊降压片,却不知后者含有西药成分氢氯噻嗪,可能导致血压骤降;感冒时同时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西药和维C银翘片,会造成该成分过量,引发肝损伤。

更隐蔽的风险存在于慢性病管理中。糖尿病患者同时使用胰岛素和消渴丸(含格列本脲),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抗生素与含鞣质的中成药(如牛黄解毒片)同服,会形成难以吸收的复合物,降低药效的同时增加毒副作用。中国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超凡强调:“中西药联用需遵循配伍禁忌,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绝不能想当然搭配。”

五、特殊人群用药不加区分

孕妇、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中成药使用有严格禁忌。麝香保心丸、云南白药等含有麝香、红花等成分的药物,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孕妇服用有流产风险;含有朱砂的安宫牛黄丸,肝肾功能不全者长期使用会导致重金属蓄积中毒。

儿童与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更需注意。儿童脏腑娇嫩,使用含苦杏仁、桃仁的中成药需严格控制剂量,以防氢氰酸中毒;老年人多有肝肾功能减退,使用含关木通、广防己等成分的中成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建议:“特殊人群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切勿自行决定。”

六、结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既要掌握中医药理论,又要熟悉现代药理知识。”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更应树立中药也是药的观念,摒弃将其当作零食或万能补品的错误认知,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让中成药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利器,而非危害身体的隐形杀手。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成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