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不上气别慌:慢阻肺家庭养护
在我国基层呼吸疾病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占比逐年上升。患者常受“喘不上气”“咳嗽痰多”困扰,病情反复不仅降低生活质量,更增加住院风险与经济负担。科学的家庭养护对控制病情、缓解症状至关重要,本文将详解慢阻肺家庭养护的核心要点,助力基层患者稳定康复。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气道黏液增多、痉挛及肺功能下降是主要病理改变。医院治疗多解决急性加重问题,漫长的稳定期管理需依赖家庭养护。临床数据显示,坚持规范家庭养护可减少40%以上的急性加重次数,显著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效家庭护理能减少气道阻塞、改善气体交换、增强呼吸肌力量,从而减轻核心症状,延缓肺功能恶化。
核心护理一:科学排痰管理
排痰是慢阻肺家庭养护的首要任务。气道潴留的痰液会加重阻塞,还可能引发感染导致急性加重。基层患者常因咳痰无力或方法不当导致痰液滞留,需掌握体位引流、有效咳嗽和辅助排痰技巧。
体位引流需按病变部位选姿势,让病变肺叶或肺段处于高位,借重力排痰。肺上叶病变取坐位或半坐位;中叶或下叶病变则侧卧并将床脚抬高30厘米左右。每次引流5-10分钟,每日2-3次,引流前可喝少量温水稀释痰液。高龄或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需家人协助,避免长时间低头引发头晕。
有效咳嗽需用“三步法”:先深呼吸3-5次,屏气3-5秒后身体前倾,用腹部力量咳嗽2-3次将痰咳出。咳嗽时可双手按压下胸部或上腹部增加腹压,提升效率。咳嗽无力者,家属可空心掌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拍背部,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与呼吸,避免用力过度。
核心护理二:规范吸氧治疗
吸氧是中重度慢阻肺患者家庭养护的重要手段,能改善缺氧、减轻呼吸困难、保护心脑功能。但基层患者常存在误区,要么担心成瘾拒绝吸氧,要么认为浓度越高越好随意调大流量,这些都会影响效果甚至危害健康。
慢阻肺吸氧需遵循“低流量、长期持续”原则:流量1-2升/分钟,每天吸氧不少于15小时,重症者需24小时持续吸氧。浓度过高易致二氧化碳潴留,引发头痛、烦躁、嗜睡等肺性脑病症状;时间不足则无法改善缺氧。患者应使用医用氧或合格制氧机,定期检查氧气管路通畅性,湿化瓶保持适量清水,每周更换湿化液防细菌滋生。
家庭吸氧需定期用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2%之间。若血氧持续低于88%、呼吸困难加重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同时,吸氧设备要远离明火,避免吸烟或使用易燃易爆物品,防范火灾风险。
辅助养护:呼吸锻炼与生活调整
除排痰和吸氧,呼吸功能锻炼和生活方式调整也不可或缺。腹式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改善呼吸效率: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腹部、一手放胸部,鼻吸时腹部隆起,嘴缩唇呼气时腹部凹陷,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缩唇呼吸能减少呼气时气道塌陷,鼻子吸气后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吸呼时间比为1:2或1:3。
生活方式调整需做到:严格戒烟,远离粉尘、烟雾、刺激性气体;保持室内通风,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如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避免辛辣刺激,少食多餐防过饱影响呼吸;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提升心肺功能和免疫力。
基层慢阻肺家庭养护是长期系统工程,需患者和家属共同科学实施。通过规范排痰保持气道通畅,合理吸氧改善缺氧,结合呼吸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建议患者及家属定期参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慢阻肺管理培训,学习护理技能,定期复诊评估肺功能,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科学养护是呼吸畅通的关键,坚持规范管理就能有效控制病情,享受高质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