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不一样,你分得清吗
老年模式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不一样,你分得清吗

李晓 重庆莱佛士医院
2025年09月10日 41页 1524 海报 复制链接

大多数居民在面对喉咙痛、感冒、牙疼、发烧等常见问题时,总是认为吃上几颗“消炎药”便可药到病除。但实际上,您要的“消炎药”和您吃的“抗生素”根本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分辨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

(一)消炎药:身体的“消防员”,专管红肿热痛

日常生活中常说的“消炎药”,在药学上通常指的是“抗炎药”。

1、作用目标:抑制炎症反应本身,而非直接针对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2、作用机制:抗炎药可分为非甾体抗炎药和甾体抗炎药,前者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合成、释放来减轻炎症反应,而后者则通过抑制参与炎症反应分子和细胞来减少炎症介质产生,具有强大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3、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可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布洛芬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过敏反应,而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常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

4、用药注意事项:严格遵医嘱规范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过量服用抗炎药可显著增加肝肾损伤、胃肠道出血风险,严重者甚至威胁患病群体生命安全。同时,在服用抗炎药期间禁止饮酒,并避免与牛奶、果汁同服。由于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刺激胃黏膜,可通过与食物同服来减少不良反应风险。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规范服药,并警惕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抗生素:细菌的“精准导弹”,切勿滥用

1、作用目标:主要作用对象为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部分抗生素亦可作用于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

2、作用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溶解细菌,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可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多肽类抗生素可通过改变胞质膜通透性导致细菌死亡。

3、代表药物:常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多肽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等)。

4、用药注意事项:通过血常规、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并严格遵医嘱正确服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同时,依据病情、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其治疗周期通常在5-7天,足量足疗程用药可避免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菌株。部分人群服用抗生素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三)抗菌药:更广阔的“灭菌战场”

抗菌药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天然来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完全人工合成的化学抗菌药(如喹诺酮类)。

1、作用目标: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衣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

2、作用机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抑制上述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合成,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可破坏病原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可抑制病原微生物蛋白质合成,而喹诺酮类、氟胞嘧啶类药物可抑制病原微生物核酸代谢。此外,磺胺类药物、甲氧苄啶类药物可干扰病原微生物叶酸代谢。

3、代表药物: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洛林酯等)、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等)、抗真菌类(制霉菌素、伊曲康唑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依替米星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等。

4、用药注意事项:抗菌药的使用应明确适应症,依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种类,并结合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节用药剂量,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群体应谨慎选择抗菌药物。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避免因私自停药或换药导致病情反复,用药期间需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若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要求肝肾功能不全者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综上所述,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作用机制及作用目标均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以此保障药物的有效性。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消炎药抗生素抗菌药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