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与“藏”
冬季天气寒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说明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要顺应自然,不要扰动阳气,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勿扰阳气呢?
一、起居养生
早睡晚起:入睡前不要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导致阳气耗散,阳不入阴而心神不宁,影响睡眠。睡前不要刷手机,刷手机会使人大脑兴奋导致入睡后容易多梦,甚至恶梦等;入睡时要裹好棉被,避免寒邪入体耗散阳气;日光出现后再起床,起床后要戴好帽子、口罩、围巾,穿好棉靴等再外出,避免寒邪侵入机体导致关节疼痛、血管收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发生。每天坚持晒太阳30分钟左右,以上午9-11点,下午3-4点时间段为宜。
二、饮食养生
1.多吃温热食物,增加热量摄入:如羊肉、牛肉、红枣、山药、糯米等。张仲景有一张温经散寒的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冬天煲一锅当归生姜羊肉汤既美味又养生。或红枣山药糯米粥补气养血、健脾益胃。
2.多吃黑色食品:肾主冬,另外,黑色入肾。冬季适宜补益肾气,色黑的食物能补肾,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乌梅等。
3.合理补充水分:《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北方冬季室内一般都有暖气,温度高且干燥,人体容易上火,建议每天喝1500-2500mL水,以保证阴液充足,维持人体正常生理代谢。
4.忌食生冷寒凉及辛散的食物:比如冷饮、生鱼片、辣椒刺激食品以及寒冷水果,如西瓜、香蕉、猕猴桃、草莓、火龙果、柚子等。
三、运动养生
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冬天适于静态有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避免户外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而耗散阳气。
四、中医特色疗法养生
1.足浴:人有脚犹如树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足浴或者足底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冬季尤其适合足浴泡脚,经常以热水或加艾叶、生姜、花椒等中药,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全身。水位尽量高,泡约20分钟,至微微出汗。糖尿病患者注意水温。
2.艾灸:借助艾绒燃烧温热,刺激穴位,如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大椎等,温阳补气、散寒通络,使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胃肠疾病、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风湿骨关节等疼痛性疾病;年老体弱、免疫力地下等慢性病患者;素体阳虚,手脚冰凉等体质虚弱者。
3.拔罐:通过负压使罐吸附体表,促进气血运行,驱散寒邪湿气。背部膀胱经拔罐,可激发阳气,调节脏腑功能。但皮肤破溃、过敏者不宜。注意要在温暖的房间内操作,不可受凉。
4.中药熏蒸:又叫蒸汽疗法、中药透皮疗法。中药以气化的方式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作用,避免口服汤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时也减轻了肝肾功能的毒性。适用于风湿骨关节等疼痛性疾病;内科感冒、咳嗽、肠炎等;妇科盆腔炎、痛经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孕妇、年老体弱多病、严重贫血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