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真相揭晓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真相揭晓

谭娉 攸县新市镇大同桥卫生院(攸县新市镇大同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
2025年07月23日 14页 2047 海报 复制链接

“血糖高了慢慢调,低了可要命!”内分泌科医生常如此提醒。高血糖危害如“温水煮青蛙”,长期损伤血管和器官;低血糖则似“突然袭击的寒流”,短时间内威胁大脑和心脏。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就可能手抖、心慌,严重时会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了解低血糖并学会紧急处理,才能守住健康底线。

一、低血糖为何更“凶险”?

高血糖的危害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而低血糖的损伤可能在几小时内发生,核心原因在于:大脑只能靠葡萄糖供能,就像汽车只能烧汽油 —— 血糖过低时,大脑会因 “能量断供” 迅速出现功能障碍。

轻度低血糖(血糖 3.0-3.9mmol/L):身体会启动 “预警机制”,出现手抖、心慌、出汗、饥饿感,就像手机电量低于 20% 时的提示音,提醒你 “该充电了”;

中度低血糖(血糖 2.8-3.0mmol/L):大脑功能开始紊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含糊、走路不稳,像喝了半瓶啤酒的状态;

重度低血糖(血糖<2.8mmol/L):大脑严重缺糖,会陷入昏迷、抽搐,若超过 6 小时得不到纠正,可能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如记忆力丧失、肢体瘫痪),甚至死亡。

临床上,因高血糖住院的患者很少直接危及生命,而低血糖昏迷的患者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 20%。有位糖尿病患者睡前注射胰岛素后没吃饭,凌晨出现低血糖昏迷,送医时血糖仅 1.8mmol/L,虽保住性命,但记忆力明显下降 —— 这就是低血糖 “速战速决” 的破坏力。

二、哪些人易被低血糖“盯上”?

低血糖并非糖尿病患者“专利”。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药物剂量不当等易引发低血糖;节食减肥者长期不吃主食或三餐不规律,身体“能量储备”耗尽易低血糖;饮酒过量者,酒精抑制肝脏释放葡萄糖,空腹喝酒4 - 6小时可能出现低血糖;老年人身体对低血糖“预警反应”迟钝,易在毫无察觉中昏迷。

三、低血糖的“隐形陷阱”

吃药后没按时吃饭,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或吃降糖药后延迟吃饭,血糖会大幅下降;运动“过猛过量”,身体消耗葡萄糖骤增且未及时加餐,易“能量透支”;空腹饮酒或喝咖啡,会加速葡萄糖代谢引发低血糖;夜间“无声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夜间熟睡时血糖偏低,自己察觉不到,长期损伤脑细胞。

四、紧急处理:分三步走

出现低血糖症状或血糖<3.9mmol/L,要立刻按“15 - 15原则”处理。

第一步:快速补糖,选对“急救食物”。首选葡萄糖片,通常吃3 - 4片,5分钟内吸收;次选含糖饮料,半杯可乐、果汁或1汤匙蜂蜜、白糖化开喝下;避免选馒头等淀粉类食物和巧克力,它们消化慢或延缓葡萄糖吸收,不适合急救。

第二步: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血糖≥3.9mmol/L,且离下一餐还有1小时以上,再吃点“慢吸收食物”;若血糖仍<3.9mmol/L,继续补糖,重复“补糖 - 复测”流程;若出现意识模糊、无法吞咽,立刻拨打120,让患者侧卧等待急救。

第三步:找到原因,避免再犯。低血糖缓解后,记录原因,如“药吃多了”“饭吃少了”等,复诊时带给医生,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防低血糖:重要“防线”

对糖尿病患者,预防低血糖比紧急处理更重要。定时定量吃饭,三餐规律,两餐之间可加小零食;运动“循序渐进”,运动前测血糖,运动时间选在饭后1 - 2小时,运动量增加时提前调整;药物调整要谨慎,别自行加药、换药;随身携带“三件套”:血糖仪、急救糖、病情卡。老年人和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最好在家备个“血糖报警器”。

六、避开误区

误区1:“低血糖忍忍就过去了”

错!大脑缺糖超过 30 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忍的不是症状,是危险;

误区2:“血糖低了多吃点糖就行”

错!补糖要适量(15-20 克葡萄糖),吃太多会让血糖“先低后高”,像坐过山车;

误区3:“没症状就不是低血糖”

错!老年人和长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无症状低血糖”,就像没有警报的地震,定期测血糖才能发现。

低血糖和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两个极端”,低血糖紧急性更高,需立刻处理。了解低血糖症状、掌握“15-15原则”、做好日常预防,才能降低风险,让糖尿病患者生活更安心、有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低血糖高血糖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