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体检加做心脏超声,高血压风险早知道
老年模式

体检加做心脏超声,高血压风险早知道

曾兰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年11月05日 31页 1083 海报 复制链接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3.2%,其中约50%患者未察觉自身血压异常,而长期隐匿性高血压会导致心脏结构与功能损伤,这一过程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临床研究指出,高血压患者中约30%在确诊时已存在左心室肥厚等心脏病变,此类病变若未及时干预,会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常规体检中的血压测量虽能初步判断血压水平,但难以发现早期心脏损伤;而心脏超声可通过无创方式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尤其对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或长期血压偏高的高危人群,能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为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提供关键依据。

一、先搞懂:高血压为何会伤“心”?早期损伤难察觉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伤悄无声息,长期血压升高带来的“压力负荷”,使心脏为克服射血阻力出现左心室肥厚,初期无明显症状,却会逐步导致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还会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风险。而常规血压测量只能反映检测时数值,无法评估心脏早期损伤,像隐匿性高血压患者或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人群,虽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心脏已发生适应性改变。此时,心脏超声通过观察左心室厚度、心腔大小等心功能指标,就能及时发现这些潜在风险,避免因“无症状”而延误诊治。

二、重点人群:这3类人,体检建议加做心脏超声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以下三类人群属于高血压及心脏损伤的高危群体,建议在常规体检中主动加做心脏超声检查,实现风险早发现:

有高血压家族史者:高血压遗传倾向显著,父母一方或双方患病,子女发病风险较常人高2-3倍。不良生活习惯易诱发血压异常与心脏损伤,心脏超声可监测左心室结构,捕捉心肌增厚等早期病变,利于早干预逆转损伤。

肥胖人群: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是高血压重要诱因,会降低血管弹性、加重心脏负荷。即便血压正常,部分肥胖者已出现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心脏超声可发现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等早期改变,助力预防高血压。

长期血压偏高者:血压长期处于“正常高值”或偶发波动,虽未达高血压诊断标准,仍会损伤心脏。心脏超声能检测左心室后壁增厚等细微变化,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防止病情恶化。

三、检查与干预:心脏超声查什么?发现问题如何应对

(一)心脏超声:重点看这2项指标,识别早期风险

心脏超声检查无需空腹、无创无痛,检查时医生主要关注两项核心指标,评估是否存在高血压相关心脏损伤:

左心房增大、左室壁增厚,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常见表现;

左心室舒张功能:通过测量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等指标,判断心脏舒张能力,高血压早期常先出现舒张功能下降,此时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已需干预。

此外,心脏超声还能观察心腔大小、心室壁运动是否正常,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为后续治疗提供全面依据。

(二)发现问题别慌:分情况干预,控制风险进展

若心脏超声发现早期心脏损伤,无需过度焦虑,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若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轻度偏高,且无其他疾病,优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干预:减少盐摄入(每日≤5g)、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同时每3-6个月复查血压及心脏超声,监测指标变化;

若已确诊高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人群<140/90mmHg,老年人或合并糖尿病者<130/80mmHg),同时定期(每6-12个月)做心脏超声,评估心脏损伤是否逆转或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高血压高危人群而言,体检时加做心脏超声并非“多余”,而是提前发现风险的关键手段。通过心脏超声识别早期心脏损伤,再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可有效延缓高血压进展,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上述高危人群在体检时主动咨询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为健康加上“双重保障”。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高血压心脏超声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