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手术前进行生化检验有必要吗?

手术前进行生化检验有必要吗?

罗欢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检验科
2025年07月23日 14页 880 海报 复制链接

当医生开具术前生化检验单时,不少患者会心生疑惑:“我身体状况良好,为何要抽取这么多血液呢?”实际上,这项看似常规的检查,并非是可有可无的“流程”,而是外科医生评估手术风险、制定安全手术方案的“侦察兵”。它能够提前排查出身体里潜藏的“雷区”,甚至会改变手术决策。有时候,一张显示异常的生化报告单,能让一台即将开展的手术按下“暂停键”,最终避免致命风险的发生。

一、什么是术前生化检验?

术前生化检验是一种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对其中多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的医学检查手段。它能够反映患者当前的身体状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水平以及电解质平衡等重要信息。这些数据为医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手术,并评估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这种检验还能发现一些隐匿性疾病或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并未显现症状,却对手术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术前生化检验不仅是诊断的一部分,更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环节。

二、术前生化检验,到底在“防”什么?

1.揪出“无症状”的器官隐患:

很多疾病早期无症状,却可能在手术中“爆发”。例如,一位看似健康的中年患者,术前肝功能显示胆红素和转氨酶轻度升高,进一步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压迫胆管,直接手术可能引发术中胆道出血。部分“隐性糖尿病”患者平时无症状,靠术前血糖检测发现,若血糖未控制(空腹血糖>8mmol/L),术后感染风险增加3倍,伤口愈合时间延长50%。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的“主力军”,术前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医生会调整麻醉药和手术用药剂量。如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常规剂量抗生素可能导致药物蓄积中毒,术前肌酐检测可及时预警。

2.避免术中“致命”的电解质紊乱:

手术中出血、禁食、体液丢失等可能打破体内电解质平衡,术前检测可提前发现“失衡倾向”。血钾过低(<3.5mmol/L)会致心律失常,术中可能心跳骤停;过高(>5.5mmol/L)可能引发心脏骤停。血钠异常会影响大脑功能,术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例如老年患者因饮食清淡、长期服利尿剂,易出现低钠血症,术前发现后通过静脉补液调整,可避免术后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3.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底线”:

手术是对身体的“应激考验”,生化指标反映身体“储备能力”。白蛋白低于30g/L时,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能力下降、感染风险升高,医生可能先营养支持提升指标再安排手术。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术中可能止血困难,术前发现可提前备好血制品或调整手术方式。

三、哪些人尤其需要重视术前生化检验?

1.高龄患者:65岁以上人群器官功能退化,约30%存在隐匿性肾功能下降。

2.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患者,需通过检验评估器官代偿能力。

3.长期用药者:长期服用激素、抗凝药(如阿司匹林)、降糖药的患者,药物可能影响肝肾功能和凝血状态。

4.复杂手术患者:如肿瘤切除、器官移植、大血管手术等,对身体耐受度要求更高,需更全面的指标评估。

5.肥胖或营养不良患者:体重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能力,肥胖者易并发感染,而营养不良者则可能面临伤口愈合延迟的问题。

6.孕产妇及特殊生理状态人群:妊娠期女性或哺乳期女性因身体代谢变化较大,需特别关注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是否稳定。

7.既往手术史复杂者:有多次手术经历的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组织粘连或其他并发症风险,术前生化检验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并制定应对方案。

8.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等,其身体抵抗力较弱,术前检测可为预防感染和优化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总之,术前生化检验是手术前的“排雷行动”,并非医生“过度医疗”,而是以科学数据保障手术安全。每项指标都精准考量患者个体差异,毕竟手术前提是让患者在最安全状态下接受治疗。理解并配合这项检查,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手术前生化检验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