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科普小课堂:安全用药,守护健康!
用药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疾病恢复和生命健康,“是药三分毒”,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很可能因为用药不规范变成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全球每年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可达250万。安全用药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不要让随便用药害了自己,也害惨了家庭。本期药物科普小课堂带大家从用药前、用药中、用药后三个方面分别了解安全用药的核心要点,帮助大家学会科学的用药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用药健康。
一、用药前摸清药物“底细”
很多人拿到药物后直接服用,忽略了用药前的检查步骤。注意用药前的三查四问,从源头解决用药风险。
1、服药前的三查
所谓三查,即查药物的信息、查自身疾病、查用药禁忌症。药物信息包括药盒上的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避免服用过期药或假劣药。除此之外,检查自身情况,是否对症用药,清楚自己的过敏史,尤其是服用头孢、青霉素等容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若发生过敏反应,绝对禁止再次使用。查用药禁忌症则是关注药物说明书上面禁用、慎用等项,比如孕妇慎用左氧氟沙星,胃溃疡患者禁用阿司匹林等。
2、服药前的四问
在医院看病时问医生,在药店买药时问药师,主动告知基础病和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取药时咨询用药相关细节,用法用量,问清楚药物是饭前还是饭后吃,吃几个疗程等相关问题,不能凭自己感觉增减药量,了解规律用药的重要性。
二、用药中避开用药误区
用药过程中的不良用药习惯会导致药物疗效发生改变,常见的用药误区有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凭经验用药,跟风“网红药”
很多人感冒后习惯自行服用抗生素,但其实感冒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还有一部分人盲目购买“网红保健品”,觉得价格高药效就好,却不知这些产品可能未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存在安全风险。
误区二:随意联合用药,忽视药物相互作用
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比如他汀类降脂药和西柚汁同服,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肝损伤;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时,会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发肝衰竭。联合用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也可自行阅读说明书查看。
误区三:给药方式错误,影响药物作用
不同的药物服用方法不同,如缓释片、控释片等不能掰开或咀嚼,否则会使药物释放结构遭到破坏,影响血药浓度;肠溶片与食物同服会使药片在胃中溶解,刺激胃黏膜,应该空腹服用;胶囊壳能在掩盖药物苦味的同时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因此,胶囊剂服用时不能打开。此外,服用药物时要用温开水送服,避免茶水、咖啡、牛奶等,可能与药物发生反应。
三、用药后监测药物反应及药物的储存方式
1、药物不良反应
很多人觉得吃了药物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药物服用后,还需观察药物吸收情况和不良反应。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过敏、皮疹、发热、恶心、头晕等,若症状轻微可自行观察,若症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胸闷气短等表现时需要立即停药迅速就医。还要观察一些迟发性不良反应,比如含重金属的药物可能引发慢性肾损伤,需要长期监测身体指标。
2、药物储存方式
药物的储存方式也有很大讲究,很多药物可能因为储存方式错误而导致药物失效。比如胰岛素、益生菌等药物需要放冰箱(2-8℃)冷藏;硝酸甘油则需要避光、密封保存,且开封后尽量在3个月内用完。另外,药品要放在儿童、宠物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定期查看备用药物的有效期,及时淘汰过期药、变质药和标签模糊不清的药品。
四、特殊人群用药注意
精准用药很重要,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用药剂量需严格把控。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肝肾功能衰退,用药时谨遵医嘱,不能私自增减药物;儿童发育不成熟,应该用儿童专用剂量和剂型的药物,不能滥用药物。孕妇用药更应该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的原则,用药时查看药物说明书,明确规定禁忌孕妇服用的药物禁止使用。
合理用药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主动学习用药知识,让药物发挥真正的作用。健康无小事,每一次规范用药,都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