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房颤不只是“心跳乱”:防中风是关键

房颤不只是“心跳乱”:防中风是关键

彭克仁 涟源市杨市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6月25日 25页 2408 海报 复制链接

65岁的张阿姨最近总心慌,社区体检查出房颤,起初没重视,医生提醒房颤患者中风风险是常人5倍,这一数据令她震惊。实际上,房颤是常见心律失常,危害不止“心跳乱”,心房内血流淤滞形成的血栓才是威胁生命的“隐形炸弹”。

一、房颤:心房“失灵”引发的连锁危机

正常时,心脏由窦房结发规律电信号,指挥心房、心室有序收缩。房颤发生时,心房电活动紊乱,每分钟颤动350~600次,致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这种“无效颤动”会引发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更危险的是,血液在淤滞心房内形成涡流并凝结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至全身,堵塞脑血管会引发脑梗,堵塞肺动脉可能导致肺栓塞。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90%的血栓源自左心耳,这些血栓引发的中风更严重,致残率、死亡率显著高于普通中风。

二、抗凝治疗:拆解血栓的“关键防线”

预防血栓形成是房颤管理核心,抗凝药物是主要防线。目前临床常用两类抗凝药:

传统抗凝药:华法林。它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合成,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 - 3.0之间。不过,华法林易受食物(如菠菜、西兰花)和药物(如抗生素)影响,要严格管理饮食并定期调整剂量。曾有房颤患者自行增加维生素补充剂,致INR飙升至5.8引发鼻出血,经急救才脱险。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这类药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或IIa,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但价格较高。肾功能不全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剂量,如利伐沙班在肌酐清除率15~50ml/min时要减量,以防出血。

三、控制心室律:让心跳回归“有序轨道”

房颤时心室率过快会加重症状,长期导致心功能下降。控制心室律要将心室率维持在合理范围(静息时60 - 80次/分,活动时90 - 115次/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保护心脏功能。

1.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䓬)可减慢房室结传导、降低心室率,但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要避免用于低血压或心衰患者。

2. 非药物治疗:药物控制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房室结消融术联合起搏器植入,阻断房室结传导并植入起搏器维持心室率稳定。

四、抗凝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抗凝药物可降低血栓风险,但会增加出血可能。医生会结合患者年龄、肾功能、合并疾病等因素,以及CHA₂DS₂ - VASc评分(评估中风风险)和HAS - 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

五、防中风:多管齐下的综合管理

除抗凝治疗和控制心室律外,房颤患者还需从以下方面降低中风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房颤“帮凶”。研究显示,收缩压每降10mmHg,房颤相关中风风险降20%。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和调脂药(如阿托伐他汀),并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糖化血红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

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可诱发房颤发作。建议男性饮酒≤25g/天(约1杯红酒),女性≤15g/天。

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房颤。

控制体重:肥胖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减轻10%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定期监测与随访

房颤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同时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抗凝治疗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迹象。

六、警惕“沉默的威胁”:无症状房颤同样危险

约1/3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心房内血栓风险未降低,他们常因忽视体检延误治疗,直至中风才被发现。所以,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心电图筛查,高危人群可佩戴动态心电图(Holter)或植入式心电监测设备,以提高房颤检出率。

房颤危害不止“心跳乱”,引发的血栓和中风才是“生命杀手”。通过科学抗凝、控制心室律、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监测,房颤患者可将中风风险降至最低。如张阿姨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后称“心跳稳了,心里踏实”。守护心脏健康,从重视房颤管理开始。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房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