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肾功能检测:肾脏健康的“红绿灯”

肾功能检测:肾脏健康的“红绿灯”

蒋文华 洪江市中医医院
2025年06月25日 26页 2467 海报 复制链接

肾脏是人体默默奉献的“净化工厂”,每天过滤180升血液,清除代谢废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但这个“工厂”有极强的代偿能力,早期损伤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水肿、乏力等不适,肾功能可能已丧失70%以上。而肾功能检测就像肾脏健康的“红绿灯”,通过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及时提示肾脏是否“亮红灯”,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一、看懂关键指标:肌酐是“核心信号灯”

肾功能检测中,血肌酐和尿素氮是最常用的“侦察兵”,能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

血肌酐:肾脏滤过功能的“晴雨表”

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每天生成量稳定(约1mg/kg体重),几乎全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肾小管不重吸收。因此,血肌酐水平能直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这一肾脏核心功能指标。健康成人血肌酐正常值:男性57-111μmol/L,女性41-81μmol/L。只有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上时,血肌酐才会升高,即肾脏轻度损伤时可能无变化,但超过正常值往往提示肾功能已中度受损。比如糖尿病患者血肌酐从80μmol/L升至120μmol/L,可能意味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0%,需立即干预。

尿素氮:辅助判断的“参考灯”

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终产物,经肾脏排泄,正常值3.2~7.1mmol/L。其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异常,但受饮食、脱水、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影响大。比如,短期内大量吃高蛋白食物(如一天吃5个鸡蛋),尿素氮可能暂时升高,此时需结合血肌酐综合判断,避免误判。

二、检测的重要性:早发现比晚治疗更重要

肾脏代偿能力强,剩 1/3 功能仍可维持基本需求且无症状。肾功能检测能在无症状期发现异常,此时干预可逆转损伤;出现尿毒症症状时,肾功能多不可逆。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高会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定期检测血肌酐和尿素氮,在血压轻度升高、肾功能未受损时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可护肾;若忽视,5-10 年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需终身透析或肾移植。早期干预可使慢性肾病发展为尿毒症风险下降60%。此外,肾功能检测能预警药物性肾损伤,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者定期检测可避不可逆损伤。

三、哪些人需要定期查?这些高危人群要警惕

肾功能检测不是所有人都需频繁做,但以下高危人群必须定期筛查,频率根据风险等级调整:

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每年查1次,若合并高血压或尿微量白蛋白尿,每6个月查1次。

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 者,每年查1次,血压控制不佳者每3-6个月查1次。

肥胖人群:BMI≥28kg/m² 或腰围超标者,每年查1次,肥胖会导致肾脏负担加重,易引发肥胖相关性肾病。

有肾脏病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慢性肾病,建议每1~2年查1次。

长期服药者:服用肾毒性药物(如阿司匹林、某些化疗药)超过3个月,需每3个月查 1 次。

四、检测前要注意什么?这些细节影响结果

饮食准备:检测前3天避免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如肉类、豆类),保持正常饮食,以防尿素氮升高影响判断。

避免剧烈运动:检测前1天勿做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举重),否则肌肉代谢增强会致肌酐暂时升高。

停药说明:若长期服用利尿剂、降压药等,需告知医生,某些药物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如螺内酯可能使肌酐轻度升高)。

标本采集:抽血前需保持空腹8小时以上(可少量饮水),以减少饮食干扰。

五、指标异常后该怎么办?科学干预是关键

若检测发现血肌酐或尿素氮升高,不必恐慌,需进一步做肾小球滤过率、尿常规、肾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干预:

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沙坦类或普利类降压药,既能降血压又能保护肾脏。

调整生活方式:

低盐饮食(每日<5g),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每日0.8~1.0g/kg体重,避免过量高蛋白饮食增加代谢废物生成;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肾血管,加速肾功能恶化;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药物,用药前咨询医生。

定期复查:肾功能异常者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观察指标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功能检测如同给肾脏“体检”,其数值变化是肾脏的“求救”或“平安”信号。对高危人群而言,定期检测是“必修课”。记住,肾脏健康藏于每次检测数据中,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肾脏这个“净化工厂”持续运转,为生命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肾功能检测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