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心房颤动的诊治

心房颤动的诊治

涂寒剑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2024年05月22日 7页 3693 海报 复制链接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素乱。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且很快的心率。AF为中老年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

心房颤动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1%~2%,由于人口老龄化及AF危险因素增加,发病率在未来30年将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AF患病率0.71%,75岁以上老年人增至2.35%。AF不仅引发心力衰竭、脑卒中、认知障碍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同时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分型

房颤一般根据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将其分型如下:

1 阵发性房颤 持续时间≤7天(一般≤48小时)

2 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 >7天

3 长期持续性房颤 持续时间>1年,接受相应治疗恢复窦律

4 永久性房颤 持续时间>1年,接受相应治疗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

症状

常见症状:心悸、头晕、胸闷、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现黑曚、晕厥、多尿等,或者无任何症状。

栓塞症状:AF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左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循环至全身各处,导致多器官栓塞,临床表现为:

1 脑动脉栓塞,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偏瘫、呛咳

2 冠状动脉栓塞引发心纹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症状。

3 肠系膜动脉栓塞导致腹胀、腹痛、腹泻、肠道出血、溃疡或肠麻痹等症状。

4 肾动脉栓塞,出现腰痛、血尿、少尿、检查提示氮质血症等。

诊断标准

房颤患者心电图的主要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快速、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约为350-600次/分,RR间期不规则。 

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药物治疗不能根治房颤,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窦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手术治疗可以根治房颤但是有一定复发率,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

1 药物治疗

合并瓣膜病患者

应采用华法林抗凝,需定期监测INR,将值控制在2.0-3.0。

非瓣膜病患者

常用药物包括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派沙班等)以及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疗效稳定,不需要反复查凝血指标,出现脑出血等事件风险较低,为多数房颤患者的优选方案。

2 电复律治疗

房颤持续时间不超过48h,在使用抗凝药的同时进行电复律

超过48h,接受3周抗凝药物治疗后再行电复律

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左房血栓形成并给予充分抗凝的同时可行电复律。

待心律转复后继续抗凝治疗4周。

3 控制节律药物

I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IC类(普罗帕酮)或III类(胺碘酮)药物均可能转复房颜。房颤持续时间越短,用药越及时,转复成功率越高。

4 控制心室率药物

有效控制心室率,可以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

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

洋地黄类如地高辛,目前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5 手术治疗

心脏射频消融术

最新版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指出,目前房颤消融成功率可达60%-9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比较安全的,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心脏压塞和局部血管出血等。术后继续服用抗凝药2-3个月,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以评估手术效果。

射频消融治疗作为一项AF治疗方法,虽然成功率较高,但也有较高的复发率,特别是首次消融术后的复发率,高达20%-40%。治疗措施包括:术后3个月内复发以观察为主,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部分患者3个月后可自行好转。术后3个月以后患者仍为房颤,或3个月以后复发房颤,可再次行导管消融或长期药物治疗。

外科迷宫手术治疗

外科迷官手术即按照心脏“迷宫路线”进行切割和缝合心房肌肉,被称为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目前主要用于因AF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同期做房颤手术,可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生活管理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1-2周复查心电图一次,以后1-3月复查心电图一次直到半年,必要时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最初需每周进行一次凝血功能检查,当凝血水平稳定后可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饮食指导:戒烟戒酒,尽量不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等。如果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状,应养成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菌类等,少食蛋黄,降低胆固醇。

运动指导:患者出院后1-2周即可进行相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运动,1-2个月后可恢复完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应禁止剧烈运动。

休息指导:应保持充足睡眠和休息,轻度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劳累,有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左侧卧位。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房颤动房颤心律失常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