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天疱疮与肿瘤:有时是“老搭档”
老年模式

天疱疮与肿瘤:有时是“老搭档”

邝继盛 中山市中医院
2025年07月23日 13页 3722 海报 复制链接

近日,65岁的王阿姨受口腔水疱折磨,起初零星水疱,她以为是普通口腔溃疡,自行外喷西瓜霜未好转,反而加重,口腔黏膜大面积糜烂,疼痛难忍、进食困难,不久身上也出现红斑、水疱。随后在家人带领下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医生确诊她患“副肿瘤性天疱疮”,“幕后黑手”是体内隐藏的肿瘤。这一案例着实是给我们提了个醒,也揭示了一个关键健康信号:部分天疱疮可能是体内肿瘤的“预警信号”,治疗皮肤病时务必排查肿瘤。

一、副肿瘤性天疱疮:

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和黏膜的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症状方面,多表现为外观正常或红斑性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的水疱、大疱,疱易破溃,呈现糜烂面,不同类型的天疱疮出现水泡的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多发于头面部,严重者可全身广泛发病,疼痛难忍。其发生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则是天疱疮的特殊亚型,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严重而顽固的疼痛性黏膜糜烂和溃疡、多形性皮损、合并肿瘤,常伴有其他系统损害(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多数患者对治疗反应差,严重者危及生命。副肿瘤性天疱疮的诊疗涉及皮肤科、口腔科、肿瘤科、血液科、呼吸科、外科、麻醉科、全科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

二、典型症状包括:

皮肤损害:外观正常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疱液清、疱壁薄,容易破溃形成糜烂面;亦可能出现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覆盖一层光滑发亮的蜡样薄膜鳞屑;

黏膜受累:口腔、眼结膜、生殖器黏膜糜烂,伴疼痛,严重者可致瘢痕性结膜炎、失明或吞咽困难;

全身症状:瘙痒、乏力、体重下降,部分患者伴发热。

三、肿瘤与天疱疮的“隐秘关联”

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副肿瘤性天疱疮好发于45-70岁患者,亦可见于儿童患病,体液免疫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针对斑蛋白家族的自身抗体及抗桥粒芯糖蛋白1、抗桥粒芯糖蛋白3等抗体,肿瘤产生的自身抗体参与了副肿瘤性天疱疮的发病。本病常合并的肿瘤以淋巴增殖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最为常见,也可合并胸腺瘤、肉瘤及肺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等肿瘤。

四、识别“肿瘤相关天疱疮”的关键线索

若天疱疮患者出现以下特征,需高度警惕潜在肿瘤:

起病急、进展快:皮肤黏膜损害短期内迅速加重,常规治疗无效;

黏膜受累严重:口腔、眼结膜持续糜烂,伴吞咽困难或视力下降;

皮损形态多样:除水疱外,伴红斑、丘疹或扁平苔藓样损害;

全身症状突出:发热、体重下降、乏力等消耗性表现。

五、治疗策略:皮肤病治疗与肿瘤治疗“双管齐下”(具体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

1. 皮肤损害治疗

局部用药:以缓解皮肤、口腔黏膜、眼部损害等;

系统用药:口服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病情,病情控制后缓慢减量,重度患者可联合免疫抑制剂;

支持治疗:口腔糜烂者用利多卡因凝胶止痛,合并皮肤感染时应局部外用抗生素,眼结膜损伤者用人工泪液润滑。

2. 肿瘤治疗:核心干预手段

手术切除:对良性肿瘤或早期恶性肿瘤,建议彻底切除,可显著缓解皮肤症状,甚至症状完全消失;

化疗/放疗:针对血液系统肿瘤或晚期实体瘤,控制肿瘤进展可减少免疫交叉攻击;

靶向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用于CD20阳性的B细胞淋巴瘤,同时缓解皮肤和肿瘤病变;

血浆置换:可清除自身血液中致病的抗体,快速控制症状,防止病情加重。

3. 长期随访

肿瘤筛查: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治疗初期每 2-3 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实体瘤每 3-6 个月复查;病情稳定后,可调整为每年 1-2 次,持续至少 5 年;

皮肤监测:定期记录皮损变化,评估治疗反应;

免疫功能监测:主管医生可通过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免疫球蛋白定量等,调整免疫治疗方案。

预防与早期识别:健康管理的“双保险”

高危人群筛查: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症状警惕:出现不明原因水疱、黏膜糜烂或顽固性瘙痒,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多学科协作:确诊副肿瘤性天疱疮后,建议皮肤科、肿瘤科、血液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

天疱疮与肿瘤的关联,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疾病的“连锁反应”。通过科学认知、早期筛查和综合治疗,我们不仅能有效控制皮肤症状,更能揪出隐藏的“幕后黑手”,为健康筑起双重防线。记住:皮肤上的“小水疱”,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大警报”。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天疱疮肿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