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健康问题多发的时节,如何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保养好我们的身心,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已经做了详细论述,下面结合《黄帝内经》谈一谈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就是讲: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床,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充实饱满,容色秀美并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与夏季相应的保养“长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会损伤心气,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就会得重病。
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一、夏季养心
夏季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夏季是养心的季节,心火太旺,心烦、心乱、失眠,脾气大,没精神,整体状态不好。
养心的精髓在于“静”。《黄帝内经》讲:心藏神,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养心的措施:
1. 晨起接触阳光,做做有氧运动,有助于升发阳气。可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
2. 睡好子午觉。首先要保证子时(11pm-1am)的睡眠,午时(11am-1pm)有条件的睡个午觉,没条件的可以静坐休息。
3. 运动不要出大汗。“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会导致心慌气短等症状。保持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缓解,有助于养心,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二、夏季饮食
春夏养阳,寒凉之物均应慎食。夏天天气炎热,肠胃运行本就缓慢,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或吃生冷食物,会给胃肠黏膜带来极大的刺激,引起局部血管骤然收缩,导致消化道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夏季饮食宜清淡,少油荤,多食夏天当季的蔬菜、水果,冬瓜、丝瓜、苦瓜、绿豆、赤小豆等。多食健脾去湿之品,如山药、扁豆、陈皮、玉米须、茯苓等。忌辛辣燥热。
临床上观察到,小儿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多发,与贪凉饮冷有关,忌口后症状都会改善,家长尤其要注意。
三、夏季防寒防空调病
“风为百病之长”。邪风,邪寒是致病首恶,现代社会因为空调、冷饮,夏天成为最易受邪风、邪寒侵蚀的季节。尤其夏天人的毛孔是张开的,风寒长驱直入,“形寒饮冷则伤肺”,直接的反应是肠胃病、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与皮肤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夏天是最应该防寒的,高温时可以空调调到26-28℃,要避免空调直吹,如果头上有冷风出风口,有隔板挡住,头部吹冷风最危险,容易中风。平时办公或坐地铁时,夏天女士可以随身携带丝巾,长袖外套,男士可以带件外套。而在家中,如果要开空调,可以打开客厅空调,让凉风温和地进入卧室,切忌直吹冷风,切忌后背吹冷风。
四、夏季防暑
1.定时饮水
夏天防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及时补充水分,建议多喝白开水,口渴时不宜狂饮,同时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因为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
要保持室内外的温差不要太大,5度以内最适宜,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如果长期待在空调下,而室内外的温差过大,骤冷骤热反差很大,会使人体调节功能紊乱。
3.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
夏天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可以在晚上阴凉时外出散散步。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4.夏季常备防暑药
藿香正气水:清暑解表,对中暑而产生的头昏、腹痛和呕吐有较好的疗效,也可外抹用于蚊虫叮咬。
清凉油:清暑解毒,可治疗暑热引起的头昏头痛,或因贪凉引起的腹泻。
菊花:具有消暑、平肝、利尿等功效。高血压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荷叶:清暑利湿,适宜中暑所致的心烦胸闷、头昏头痛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尤宜。以开水泡代茶饮。
总之,夏季养生要注意养阳养心,注意防寒、防空调病及防暑,同时调整好饮食、起居、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