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从“润肺”说起:中医怎么看咳嗽?

从“润肺”说起:中医怎么看咳嗽?

谭芳 ​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绿溪口卫生院
2025年06月18日 15页 2376 海报 复制链接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症状,无论是感冒着凉,还是季节变换,都可能引发。在西医眼中,咳嗽多与呼吸道感染、过敏等因素相关;而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咳嗽与肺部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蕴含着深厚的医学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咳嗽与肺部健康的奥秘。

一、中医对肺的认识:人体的“娇脏”与“华盖”

在中医理论中,肺被称为“娇脏”和“华盖”。“华盖”形容肺在人体胸腔的位置,居于高位,覆盖诸脏;“娇脏”则点明了肺的生理特性——脆弱、不耐寒热,易受外邪侵袭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同时,肺还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布散,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全身,温润肌肤、抵御外邪;“肃降”则是肺气向下向内通降,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将体内的痰液、异物等排出体外。

二、咳嗽的中医病因:内外之邪扰动肺气

中医认为,咳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肺气失于宣降,肺气上逆所致。引发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一)外感咳嗽:外邪袭肺,肺气不宣

外感咳嗽多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侵犯肺脏。其中,风邪为六淫之首,常兼夹寒、热、燥等邪气致病。

风寒咳嗽: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邪气侵袭肌表,肺气受阻,宣降失常,导致咳嗽。症状包括咳嗽声大,咽痒,咳稀白痰,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痛等。此时,肺气受风寒束缚,无法顺畅宣发,咳嗽是试图驱散外邪的表现。

风热咳嗽: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影响肺脏,导致咳嗽。症状包括频剧咳嗽、气粗、声哑、痰黏或黄,常伴有发热、口干、咽痛。风热邪气伤肺津,痰液黏稠难咳,肺气因热邪阻滞而无法肃降。

风燥咳嗽: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肺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邪犯肺,导致肺津耗伤,肺失滋润,清肃失职,引发咳嗽。风燥咳嗽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鼻燥为主要特点。

(二)内伤咳嗽:脏腑失调,累及于肺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因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所致,病位虽在肺,但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痰湿咳嗽: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引发咳嗽。此类咳嗽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肝火犯肺:肝主疏泄,若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灼伤肺津,导致肺失清肃,引发咳嗽。症状可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

肺阴虚咳嗽:久病体虚、劳伤过度等,耗伤肺阴,肺阴亏虚,虚热内生,肺失濡润,清肃失司,出现咳嗽。肺阴虚咳嗽以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

三、润肺在中医止咳中的核心地位

润肺在中医治疗咳嗽中至关重要,意在滋养肺阴、润泽肺脏,恢复其清润特性,确保肺气正常宣降。

治疗外感咳嗽时,润肺常与解表祛邪药配合使用。例如,风燥咳嗽用桑叶、杏仁等药物疏散燥邪并滋养肺津;风寒咳嗽则在解表散寒药中加入温润药物,避免损伤肺津。

润肺在内伤咳嗽治疗中至关重要。治疗痰湿咳嗽时,会使用健脾化痰药物,并加入润肺药物以助痰液排出;治疗肺阴虚咳嗽,则主要采用润肺方法,使用百合、玉竹等滋阴润肺药物以止咳。

日常生活中,冰糖雪梨和银耳百合粥是有效的润肺止咳食疗选择。冰糖雪梨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而银耳百合粥则通过银耳和百合的滋阴润肺作用,对肺阴虚咳嗽有良好食疗效果。

四、预防咳嗽,从呵护肺部健康做起

中医提倡“治未病”,预防咳嗽需关注肺部健康。适应气候变化,适时调整衣物,避免外邪。尤其在季节交替时,注意保暖防寒。维持良好生活习惯,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生冷,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增强体质,提高肺功能。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对咳嗽与肺部健康的关系有深入理解,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咳嗽,并指导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治疗,能维护肺部健康,让身体更舒适、更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咳嗽中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