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术前,这些指标得紧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下肢截肢手术可能是在病情严重时不得不面对的选择。但在手术前,有一些关键指标需要密切关注,它们关乎手术的成败与术后的恢复,就像是为这场 “健康保卫战” 把关的小卫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重要指标吧。
一、血糖指标:手术安全的 “基石”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它堪称血糖控制的 “历史记录仪”,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截肢手术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0% 以下。这是因为过高的糖化血红蛋白意味着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还可能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想象一下,身体就像一个战场,高血糖使得 “免疫士兵” 战斗力下降,细菌等 “敌人” 就更容易在手术切口处 “兴风作浪”,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2.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应尽量控制在 8.0mmol/L 以下,餐后血糖(非空腹血糖)低于 10.0mmol/L 。如果是精细手术,如涉及下肢血管重建等对血管条件要求较高的手术,空腹血糖甚至要控制在 7.0mmol/L 以下,非空腹血糖不超过 8.0mmol/L。稳定的空腹和餐后血糖能为手术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内环境,减少因血糖波动引发的代谢紊乱,降低手术风险。打个比方,血糖平稳就如同平稳的海面,能让手术这艘 “船” 更安全地航行。
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此时是绝对禁止进行手术治疗的。因为这些急性并发症会使身体处于极度紊乱的状态,手术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危及生命。所以,术前必须确保血糖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且安全的范围。
二、血压指标:血管健康的 “晴雨表”
一般来说,血压应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 。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下肢血管本身就可能因糖尿病而存在病变的患者来说,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狭窄甚至堵塞的风险。在手术过程中,如果血压过高,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影响手术视野,不利于手术操作;而术后,高血压也不利于伤口的愈合,还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可以把血管想象成水管,高血压就像水压过大,会让水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也会使水管内更容易堆积污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水流(血液供应)。
三、血脂指标:血管通畅的 “守护者”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
通常希望将其控制在 2.6mmol/L 以下 。LDL - C 被称为 “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壁沉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在下肢血管中,这种沉积会导致血管狭窄,影响下肢的血液供应。如果术前 LDL - C 过高,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也会增加,不利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2.甘油三酯(TG)
一般应控制在 1.7mmol/L 以下 。过高的甘油三酯会使血液变得黏稠,流动性变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一旦血栓形成,可能会堵塞下肢血管,加重下肢缺血的症状,甚至导致截肢平面的进一步升高。可以把血液想象成一条河流,甘油三酯过高就像河里的泥沙过多,会让水流变得缓慢,容易淤积形成 “血栓小岛”,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四、下肢血管状况指标:决定手术方案的 “指南针”
1.踝肱指数(ABI)
通过计算踝部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评估血管。正常在0.9-1.3。当ABI<0.9,提示下肢动脉出现狭窄,影响血液流通;若ABI<0.4,则意味着严重缺血,肢体面临营养供应不足等风险。
2.下肢动脉超声(彩色多普勒)
运用超声技术,能直观呈现下肢动脉血流速度。还可精准定位动脉内斑块位置,判断其导致的狭窄程度,为病情评估提供直观依据。
3.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这两种检查借助先进影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动脉形态。不管是狭窄、闭塞,还是动脉瘤等病变,都能清晰呈现,助力医生全面了解动脉情况。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术前评估和介入治疗领域地位极高,堪称“金标准”。它能精准显示血管细节,为手术方案制定及介入操作提供可靠指引。
5.静脉超声
主要针对下肢静脉系统,可敏锐检测深静脉血栓(DVT),还能评估静脉瓣膜功能是否正常,对预防和诊断静脉疾病意义重大。
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术前对各项指标的严格把控是非常关键的。从血糖到血压、血脂,再到下肢血管状况,每一个指标都像是手术成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方向。患者朋友们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手术,为术后的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