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一文读懂,针灸到底能治什么病

一文读懂,针灸到底能治什么病

代恩泽 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
2025年01月08日 49页 2538 海报 复制链接

中医针灸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因其治疗范围适应症广、无任何毒副作用,备受医疗工作者、患病群体青睐。针灸属于“内病外治”的特色技术,可通过刺激体表穴位调整气血、脏腑功能,旨在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提起针灸,相信大家心里肯定都会疑惑,小小一根针就 能治病?那么,它能治哪些病?下面就一起揭开针灸的神秘面纱。

(一)针灸治疗功效

1.疏通经络:事实上,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其生理功能在于运行气血。若机体经络不畅,将一定程度影响气血运行,患病群体多见于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临床主张依据患者实际病情借助三棱针点刺出血,旨在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阴阳失衡,病理发生机制虽然复杂,但归根结底和阴阳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主张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同时搭配适宜针刺手法。

3.扶正祛邪: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属于正邪相争的过程,临床开展针灸治疗有助于扶助机体正气,进而驱除病邪,加快病情康复进程。

(二)针灸的适宜范围、效果

1.疼痛性疾病:中医针灸可缓解头痛、关节炎等慢性疾病,临床主张依据疼痛部位选取特定穴位予以刺激,进而调节身体的疼痛感知能力。

2.神经系统疾病: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遗症、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临床主张刺激特定穴位,激发神经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从而一定程度改善神经症状。

3.消化系统疾病:中医针灸对于缓解胃痛、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不适症状具有突出功效,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促进消化液分泌,进而调节胃肠功能。

4.妇科疾病:中医针灸对于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疾病具有显著功效,临床主张依据疾病部位选取特定穴位,结合针灸手法的不同调节患病群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较大幅度缓解临床症状。

5.精神心理疾病:中医针灸对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具有辅助治疗功效。事实上,针灸治疗有助于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进而改善情绪问题,促使睡眠质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利于身心放松。

6.康复医学:中医针灸在运动损伤、手术后康复等康复医学领域占据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指出,针灸治疗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进而提高肌肉力量、灵活性。

7.美容美体:中医针灸适用于瘦脸、减肥等美容美体领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面部肌肉、皮肤紧致度,美容美体效果因人而异。

(三)针灸治疗的禁忌证

1.妊娠期:因妊娠期体质较为特殊,某些穴位予以针灸可导致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或其他不良影响发生风险。

2.皮肤疾病:若皮肤已经发生溃疡、感染等不良现象,对损伤皮肤予以针灸刺激,将导致病症加重,增加感染风险。

3.凝血障碍: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针灸,避免出血风险增加。

4.重要脏器:重要脏器周围不宜开展针刺,避免针刺过深损伤脏器。

5.过度劳累:过度劳累状态,不易开展针灸,避免因气血不足而发生心慌、恶心等不良反应。

(四)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针灸前的准备:避免在过饥、过饱、过于疲劳等不良状态下开展针灸,保持充足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动,避免过度运动锻炼,影响中医针灸效果。

2.针灸治疗时期:针灸时不可乱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若发生精神疲倦、心慌气短等晕针症状,需立即告知医疗工作者。部分针刺可能引起局部小面积出血或皮下淤青,起针后只需用力按压3-5min即可。

3.治疗后护理:中医针灸后伴随微痛、酸、麻等针刺的气感,可维持数小时之久,不可按揉刺激。毫针起针后针孔2h不宜碰水,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降低感染风险。

总之,针灸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科学,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适用于运动、神经、内科、妇科等系统疾病。为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临床主张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辨证施针。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针灸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