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打石膏后,这些护理细节不能忽视!
骨折,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常见于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等突发事件。当骨折发生后,为了固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端对位愈合,医生通常会采取打石膏的方式进行外固定治疗。打石膏虽然是骨折康复的重要步骤,但护理不当却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压疮、肢体肿胀、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影响骨折的愈合效果。因此,掌握正确的石膏护理知识,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加快康复进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骨折打石膏后的护理细节,帮助患者和家属科学应对骨折恢复期。
一、初期护理:打完石膏后的24至72小时至关重要
打完石膏后的前几天,是观察和护理的关键时期。此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麻木等症状,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打完石膏后应尽量将患肢抬高,建议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枕头或软垫上垫高患肢,特别是在静坐或休息时;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可在石膏周围进行冷敷(非直接在石膏上),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注意:冷敷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避免冻伤;石膏边缘容易摩擦皮肤,造成红肿、破皮等问题。应定期查看石膏边缘皮肤是否有压痕、水泡或破损,必要时可在石膏边缘垫上软布或纱布进行减压;若患者出现手指或脚趾颜色变紫、苍白,感觉麻木、刺痛或剧烈疼痛,远端肢体温度明显下降,无法活动手指或脚趾,一般是提示石膏过紧,需及时就医处理。
二、日常生活中的护理重点
石膏一旦受潮,会失去支撑力,甚至引发皮肤感染。洗澡时应使用防水袋完全包裹石膏,避免水渗入。若石膏意外湿润,应及时使用吹风机冷风吹干或前往医院更换;部分患者因瘙痒或不适,会尝试用物品伸入石膏内部搔抓,甚至擅自拆除石膏。这种行为极其危险,能导致骨折错位、皮肤破损、感染等问题。若实在瘙痒难忍,应向医生咨询是否可使用药物或合适的工具缓解;虽有石膏固定,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卧床不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活动未受伤的关节、轻微的肢体抬高练习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骨折恢复期应注重营养摄入,特别是富含钙质、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
三、防范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长期制动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风险。预防方法包括:保持足够饮水,避免脱水;经常活动未受伤肢体;使用弹力袜或医生开具的抗凝药物(如有需要);在石膏覆盖区域,皮肤透气性差,容易出汗、摩擦。更换床单、衣物时避免拉扯患肢;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期压迫某一部位;注意石膏边缘是否有锐角或突出部分,及时处理;如果石膏内出现异味、渗液,或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需警惕感染的可能,应尽快就医处理。
四、石膏拆除后的康复护理同样重要
石膏拆除后,不能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式锻炼,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屈伸)、肌肉力量训练(如握力、抬腿)、平衡和协调性练习;适当的热敷和轻柔按摩可缓解肌肉僵硬,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软组织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对未完全愈合的骨折部位造成负担;持续营养支持,即便拆除石膏后,骨骼仍在继续重塑阶段,饮食上应继续补充高钙、高蛋白营养,维持骨质强度。
结论
骨折打石膏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护理细节的忽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从最初的患肢抬高、冷敷降肿,到日常生活中的干燥保护、合理饮食,再到拆石膏后的功能康复,每一步都需要科学管理与细心呵护。对于患者而言,了解并掌握这些护理要点,不仅能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加快康复进度,重返健康。对于家属而言,给予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康复路上的重要助力。请记住: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耐心、细致和科学指导的系统工程。愿每一位骨折患者都能早日康复,恢复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