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累到无力”:不是绝症的心力衰竭,如何与它和平共处?
一、心力衰竭的本质
心力衰竭并非心脏“停止跳动”,而是心脏无法满足身体代谢需求的慢性综合征。其核心机制是心脏重构——长期压力/容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冠心病)触发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导致心脏从“代偿性扩张”滑向“失代偿性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系统(如交感神经、RAAS)的过度激活会进一步加剧心肌损伤,形成“负荷增加→心肌损伤→神经内分泌激活→负荷进一步增加”的恶性循环。
二、诊断与监测
症状与体征:早期信号: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下肢水肿。进展表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肝大、腹腔积液(心源性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B型利钠肽(BNP)>35pg/mL或NT-proBNP>125pg/mL提示心衰可能,但需排除肾功能不全、肺栓塞等干扰因素。
影像学评估:超声心动图:核心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性心衰LVEF<40%,舒张性心衰LVEF正常但E/e’>15。心脏磁共振(CMR):可量化心肌纤维化程度,预测恶性心律失常风险。
三、药物治疗
RA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抑制AngⅡ生成,延缓心肌重构,如依那普利(起始剂量2.5mg/日)。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如螺内酯,降低全因死亡率15%,但需监测血钾(>5.0mmol/L时停用)。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猝死风险30%,目标为静息心率55-60次/分。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通过利尿、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降低心衰住院风险25%,成为“新四联”药物之一。
利尿剂:袢利尿剂(呋塞米)快速缓解水肿,但需避免过度利尿导致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四、非药物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LVEF≤35%、QRS波>150ms的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心脏电机械不同步,可使LVEF提升5%-10%。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针对心衰合并恶性心律失常者,可降低猝死风险50%,但需严格评估(如预期寿命>1年)。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终末期心衰的“桥梁治疗”,通过机械泵辅助心脏泵血,部分患者可恢复心脏功能并撤除装置。心脏移植:终末期心衰的终极治疗,5年生存率达70%,但受供体短缺限制,我国年移植量仅300例左右。
五、生活方式管理
限盐限水:每日钠摄入<1.5g(相当于3.8g食盐),水肿明显时每日饮水量<1.5L(包括汤、饮料)。运动康复:推荐“心衰运动处方”:热身5分钟→有氧运动(快走、骑自行车)20分钟→抗阻训练(弹力带)10分钟→放松5分钟,每周5次,强度以“能对话但不能唱歌”为度。体重监测:每日晨起空腹测量体重,3天内体重增加>2kg提示容量潴留,需及时调整利尿剂剂量。感染预防:流感季节前接种疫苗,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一旦发热需立即就医(感染是心衰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
六、心理与社会支持
抑郁焦虑筛查:心衰患者抑郁发生率达30%,可通过PHQ-9量表评估,轻度抑郁可通过运动、冥想改善,中重度需联合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患者教育:掌握“心衰急救三步法”:立即停止活动→取半卧位→含服硝酸甘油(若血压>90mmHg)。家庭支持:家属需学会识别心衰恶化信号(如夜间咳嗽加重、体重骤增),并协助患者完成用药、复诊等日常管理。
心力衰竭是一场需要“医患共同作战”的持久战。通过药物逆转心肌重构、设备纠正电机械异常、生活方式减少诱因、心理社会支持提升依从性,多数患者可实现“带病生存”甚至逆转病情。心衰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重新审视健康、优化生活方式的起点。
 
	 
			